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消费电子
 

2015年3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电企业弯道超车的窗口打开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文剑

彩电企业弯道超车的窗口打开了

在全球彩电市场已苦战40多年,在中国彩电市场已等待20多年的中国企业,决定在2015年集体打响一轮“弯道超车”战,完成对市场竞争话语权的全面掌控。

一个让中国企业敢于“主动出击”的标志则是,无论是在显示技术这个硬件实力的硬碰硬,还是在软件定义硬件的自主创新道路探索上,以海信、长虹、TCL为代表的领头羊们,已完成差异化竞争力的打造。

敢与日韩

在显示技术上硬碰硬

纵观近40年来全球彩电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显示技术的进步史。这正是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彩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软肋”。

这一局面从去年底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先是海信自主研发的ULED电视抢夺超高清电视市场的差异化头筹,并在今年初引发了三星等外资企业的快速跟进。随后TCL推出了全球首台量子点电视,并将这一趋势迅速在全球市场引爆。

当中国企业开始在4K超高清等显示技术上,敢于与日韩企业展开“硬碰硬”竞争,并开始通过差异化手段实现部分领跑背后,正是得益于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ULED就是一款提振中国企业在显示技术话语权的“扛鼎之作”。作为由海信自主开发的全新一代画质提升技术,通过多分区背光独立控制技术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通过将背光划分为多个独立控制单元,再根据每一帧图像的亮暗分布精确的调整对应的背光区域亮度,最终推动了超高清显示技术的升级。

DisplaySearch发布的2014年全球彩电市场数据显示:在去年全球4K电视出货量,海信以11.3%的份额成为唯一一家全球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三的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4K电视的出货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以海信为首的本土企业占据四席。

过去中国的彩电产业以组装、加工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到了平板显示时代特别是LED背光技术出现后,中国大步追赶快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从当今的显示技术发展潮流来看,中国海信和韩国三星、LG引领电视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任张素兵介绍,“一方面是以LG为代表的OLED显示技术,但是目前OLED电视生产良品率低、成长速度远低于预期;另一个方面以海信ULED和三星SUHD为代表的高画质超高清液晶显示技术引人注目,中国企业在超高清显示技术领域比外资品牌更有先发优势。”

以软件定义

硬件开启第二条路

3月26日,长虹CHiQ二代产品发布会在四川绵阳召开,这也揭开了全球首款移动互联网电视的神秘面纱。与CHiQ电视一代主打的“扔掉遥控器”带来的随时看、多屏看等产品体验不同的是,CHiQ电视二代更加关注人机交互体验,通过全球首创的电视芯与移动芯的“合二为一”,将给人们带来“极速玩、同屏玩、直播玩”的娱乐体验。

当很多企业还在推动显示技术驱动下的产品升级迭代上下功夫时,长虹却沿着“软件定义硬件”的道路稳步推进,在硬件和软件升级之间探索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彩电产业和消费需求的跨界升级之路,更开创电视终端与移动终端跨界融合的先河。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CHiQ二代的问世意味着长虹在以智能战略为牵引,向互联网转型的进一步落地,也呈现出长虹以“软件定义并融入硬件”为特征的中国家电智能路线新走向。

在长虹选择“软件定义并融入硬件”的家电智能路线背后,则是显示出这家企业在“黑+白”产业布局、亿万级家电终端用户基础、软件融合技术基础能力、大数据挖掘处理能力,尤其是在军工信息电子领域的独特优势所积累起来的整体性创新实力,这将助力长虹具有“互联网+”全新领域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新让长虹成功跳出了外资企业已设定好的“硬件驱动升级”轨道,还成功以“软件定义硬件”的智慧开启由中国企业重新定义智能家居发展方向的道路。可以预见,开创行业先河的CHiQ二代电视新品,也将给正处在转型升级迷茫期的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想象力。

在行业观察家洪仕斌看来,“以软件定义硬件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家电产业互联网时代摆脱对外资企业信赖,实现自主发展的战略契机和拐点。应该看到,在长虹的这一战略布局中,信息安全成为最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安全上升到整个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作为国有企业的长虹无疑将会在未来的智慧家庭建设中承担起重要的角色和职能,这更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树立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长虹的这一思路也获得了同行的认同和跟进。此前康佳就与GITV、腾讯在深圳联合推出主打“软硬兼施”的T60超级电视,旨在探索在硬件与软件之间协同发展的新道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