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阴霾下日企撤资样本“日立系”企业接连清算关停,遣散中国员工方式引发法律争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钟文
安倍经济学阴霾下日企撤资样本“日立系”企业接连清算关停,遣散中国员工方式引发法律争议
华之樱的指路牌还在,但公司已是人去屋空。本报记者钟文/摄
日资撤离中国还看不到慢下脚步的迹象。2015年初,在继松下、西铁城两家企业先后关闭位于山东济南和广东广州的生产工厂的同时,优衣库、船井电机、歌乐等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近期,《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日立旗下的两家软件设计公司———华之樱信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之樱)和日立(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立信息)———也正在关停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安倍经济学引发的日资企业撤离浪潮。由于日元不断贬值,加之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税收优惠政策开始收窄等多种因素叠加,日资企业竞争力逐渐下降,在缺乏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只得被迫关门。
破产清算消息被指隐瞒
3月20日,位于上海市中江路879号天地软件园的华之樱大门紧闭。偌大的办公室一片狼藉,座椅横七竖八,电脑零件、电线、纸张等随处可见。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突然宣布公司解散的。”在华之樱工作了十几年的魏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在去年12月1日办理了离职手续。后来同事告诉他,12月15日,公司突然间宣布清算公告,随后在几天内陆续与全体员工签订完离职协议,并对员工进行了赔偿。
魏舫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份开始,华之樱就对他发难施压:一方面是加大工作量,迫使他超负荷的工作;另一方面毫无理由的调整他的工作岗位,并在单位及同事面前以及私下无理由对他进行批评,使得他身心遭遇巨大的伤害。其间,公司多次暗示他如果不能承受就主动辞职。去年12月1日,魏舫与华之樱签订了离职文件。
“华之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迫使我主动离职,这样就不需要对我进行补偿。”魏舫告诉记者,按照后来华之樱的补偿方式,他可以拿到几十万元的补偿款。
魏舫还回忆起一个细节:以前公司的年终奖都是年后发,但是去年提前两个月就发了,其实就是为了让员工主动跳槽,当时有十几个同事拿到奖金就跳槽了。
魏舫告诉记者,他已经向劳动部门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确认他此前与华之樱签订的《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并赔偿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以及其他费用。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郭韧律师告诉记者,华之樱向员工隐瞒即将破产清算的事实,对重大的事项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日立中国总部在给记者的一份文字回复中称,华之樱内部决定清算后,公司立刻通知了员工,并基于《劳动合同法》第36条与所有员工签署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所以并不存在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情况。公司还对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支付了高于法律标准的经济补偿,因此在经济补偿方面也不存在任何问题。
规避法律风险?
华之樱成立于2001年10月,是由日立制作全额投资成立的日资(独资)软件开发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委托开发,系统维护、运行服务,软件产品、软件包的开发及销售,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向日本企业派遣技术人员。
在此次华之樱解散员工之中,成立于2012年年初的华之樱南昌分公司也未能幸免。
魏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当时设立南昌分公司,主要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的,按照原计划,如果市场好的话,公司有全部搬到南昌的想法。
华之樱南昌分公司原员工薄乔登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份,公司也是很突然地宣布清算。大家最后接受公司解约,一方面这是现实,企业经营不下去了,员工自然要解除合同;另一方面是公司的补偿比较高,都是按照“1.5N+2”的补偿标准,即工龄月工资的1.5倍乘以年限再加两个月的工资。不过有员工认为,公司之所以高额补偿员工,是为了让员工“闭嘴”。
郭韧告诉记者,华之樱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规避流程和法律风险。她说,华之樱是外商独资企业,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如果清算,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批准后才能出公告。此次华之樱是整体解除员工,如果当时哪怕一个员工不同意,华之樱就必须走清算程序,那么这个流程会拉得很长,而且未必获得批准。另外,清算需要资产审计,还需也一大笔资金。
对于华之樱为何突然关停,华之樱本部长王静告诉记者,主要是基于对外包业务前景的考量,现在业务很少,利润也不是很好,未来也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日立中国总部在上述文字回复中称,公司对员工支付高于法律标准的经济补偿,为的是感谢员工对公司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别的意图。此外,公司在通知员工的做法上,也是事前向上海市普陀区的主管部门进行咨询并接受了指导,因此公司认为是合理的。
安倍经济学加速日企撤离
事实上,不仅是华之樱,日立旗下另一家企业———日立信息也关闭了。
《中国企业报》记者赶到位于上海市四川北路壹丰广场18楼的日立信息,大门玻璃上贴着两份分别用中文和日文书写的《告示》。《告示》写道:本公司于2014年12月20日通过了公司解散的股东会决议,并于2014年12月23日取得了上海市工商管理部门发行的清算许可。2015年2月11日开始不再接受新业务。落款日期为2015年2月11日。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2日,日本IT商务信息周刊《BCN周刊》刊文指出,日立制作所决定对日立信息(简称HISS)进行清算了,虽然具体日期没定,但与中国相关部门的清算手续已经开始。文章还指出,作为日立制作所的信息与通信系统部门面向中国国内的IT事业展开的最大规模的公司由此消亡。清算的时候,HISS的当地员工约250人全部解雇,从日本派来的管理层员工约20人回日本总公司,等待新的人事任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员工不愿离开是条件还没有谈妥。
《BCN周刊》报道还指出,此次清算的理由是业绩不好。成立于2002年的HISS,在上海、广州、深圳等8个地方有分机构,主要提供硬件、软件、系统构筑,IT服务等IT整体解决方案。2013年的销售额约为4亿元(日元)。但是,由于是亏损经营,日立制作所判断继续事业已经没有前途了。
魏舫表示,实际上日本的信息企业也加速到东南亚创建公司。他分析,主要是受安倍经济学的影响,日元贬值,汇率大幅降低,在这种阴霾笼罩下,这些在外的日资企业已经获利艰难。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底的1美元兑换79日元左右,到2014年底的1美元兑换120日元左右,日元汇率贬值严重。
“日资在华企业工资10年基本没有增长。”魏舫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日资在华企业人工工资一般为每个月30万日元左右,而现在依然是这个工资,日资企业已经没有什么诱惑力了。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记者表示,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速日元贬值,推出宽松货币政策,迫使海外日本企业在外无利可图,最终把工厂搬迁到日本本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华之樱员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