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5年3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本市场火爆背景下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仍在恶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资本市场火爆背景下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仍在恶化

股市应当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这个论断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没有应验过。非但如此,近期股市的红火与实体经济的衰落的强烈反差,显现出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已经呈现出高度分裂的征兆。

一方面是中国股市持续上涨,沪市创出近7年来的新高;另一方面却是汇丰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降至49.2,再度跌破50点的荣枯线,创下11个月最低。中国股市的一路上涨,非但不能证明中国经济逐步向好,反而却表明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没有实质性改善,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将是长期性的。

不难判断,此次股市上涨不是因为中国股市具有投资价值,而是因为实体经济没有投资价值。从最近走势来看,两市成交量达万亿已成常态,仅在3月16日到3月20日的一周时间内,两市新增开户人数就高达72万。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盈利能力等基本面并没有明显改观的前提下,两市股指一波接一波的上涨,一是因为在房地产失去投资价值后,没有替代性的投资渠道出现;二是因为前期降息、降准释放出来的流动性缺乏进入实体经济的意愿,转而大量涌入到股市之中。

决策层通过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的目的,本意是想让更多的资金注入实体经济,解决中国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资金没有像决策层期待的那样注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股市,这更说明了实体经济目前的困难不只是缺少资金,而是到了资金不愿意进入的地步。

在市场新增流动性无处释放的情况下,包括养老保险资金酝酿入市等一系列猜想和政策,加大了市场对于股市上涨的预期,股市就成了继房地产之后唯一能够容纳大量资本的出口。而大量资金的进入,在推高股指的同时,也会造成短期内的赚钱效应,继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但从本质上看,中国股市政策市、题材市的特征并没有改变,股市长期向好的基础不牢。股市非理性上涨非但不能给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渠道,相反却会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抽血效应。比如,市场上流传的关于卖房炒股的传闻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非但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不能进入实体经济,资本外流的数量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伴随着资本外流的是实体经济在向境外转移。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912亿美元。有统计称,“中国去年四季度资本账户录得至少是1998年以来的最大规模赤字”。中国遭遇了17年来最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而根据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估算,2015年3月份中国净资本流出规模大约为364亿美元。资本流出已经呈现出趋势化、常态化的走向。

和套利热钱不同,此次资本外流更多的是投资资本。资本外流加剧表明资本在中国的获利能力减弱,实体经济投资转向更具赚钱效应的国家和地区。近两年来,由于美国经济强势复苏、美元不断走强,高端产业开始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提高,低端产业向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转移。和热钱相比,实业投资的外流更具有趋势性以及短期内不可逆的特性,因而对于经济的长期影响更大。

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恶化的结果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破产倒闭,而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经济组织。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外地务工人员相对密集的地区,招工难曾经是常态,一些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员工,不得不想尽办法提高员工待遇。但从2015年以来,过去的招工难则变成了就业难,大量外地务工人员聚焦在劳务市场或企业门口等待工作。中国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重大拐点,就业形势开始恶化。

从逻辑上讲,如果实体经济不能赚钱,即使央行释放更大的流动性,这些钱也不会进入实体经济,而只能让中国经济变得更加虚胖。因此,降准和降息并不能解实体经济的渴。只有从根本上减轻实体经济的税负、增加实体经济的活力才是治本之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