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3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重组潮的真真假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

央企重组潮的真真假假

王利博制图

两会前后,央企合并的传闻接二连三传来,并不断发酵升温。随之,中石化、中铁建等涉及传闻的央企纷纷站出来否认,一时间,央企重组消息扑朔迷离,真假难分。作为央企重组论的主要呼吁者,近半年来,多家媒体报道都引用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的观点作为央企重组论的佐证。在李锦看来,央企重组的背景是真的,动因是真的,但是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

央企合并

重组受期待

《中国企业报》:近日,中石化与中铁建等央企纷纷站出来否认重组传闻,认为其是假消息。既然是假消息,为什么社会大众还广泛接受,并且继续传播呢?

李锦:最近一连串央企重组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从目前所披露的信息来看,确实有一些消息没有确切的来源与根据,也有一些消息可能是有来源却不便于说,存在着消息不对称现象。

从2012年提出大企业时代理论后,我便认定兼并重组是重要特征。目前,认定央企重组这一趋势,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世界大企业合并重组的潮流已经连续出现了六次,主要是在西方国家进行。近十年来,我国加速进入了大企业时代,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已经占有100强席位,大企业的重组是世界潮流在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其次,当前的国际化竞争是央企重组的直接动因。根据国有企业国际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要想在全球配置资源,需要迅速形成规模、科技以及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而作为走出去的先锋队和主力军,高铁、核电、通讯、建筑等行业强调重组优势的形成是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第三,从自身来看,随着央企分类的明确,中央企业势必会经历一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此次调整将会形成向优势领域集中、向关键行业和核心领域集中、向主业集中,以主业为主来形成新的企业集团的趋势,这是央企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从时代的趋势,国际化的需要以及央企自身发展的三度空间来看,央企重组的规律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契合人们想象的,也是符合事实的。正因为这样,很多传闻就变成了事实。比如,华孚与中粮的合并,南北车的合并,都是在议论了一段时间后,最后成为事实。当人们的心理预期与事情发展的进程不相吻合时,就出现了有些消息被夸大甚至是出现了虚假的信息。然而从本质上与规律上看,央企的合并重组是人们普遍接受与期待出现的,具体消息的不准确性并不代表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错误,这是一个矛盾现象,也是改革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思想动荡与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政策频频

释放重组信号

《中国企业报》:我们知道,无风不起浪,重组传闻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您认为,出现重组传闻这一现象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李锦:风起于青萍之末。正是因为国家战略与政策背景使然,才会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最近三个月来,有一系列关于国企改革的重要文件或讲话相继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比如说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强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就是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的讲话,强调要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尤其是高铁、特高压、核电、4D网络、建筑等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与核心竞争力相呼应国际化,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第三个就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报告中,尤其强调油气的体制改革,并将石化、石油等行业的体制改革明确地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来,人们对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并传闻与这种背景不无关系。

在连续三个月的时间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资委工作会议、全国两会这几个重要会议中,所释放出的政策性信号,以及国家的政策战略指向,为央企合并重组的这种猜想提供了支持,继而这些偶然出现的信息迅速地被发酵被扩大。加之由于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出来明确否认,企业自身否认声明不够权威,使得越否认越被传播。可以说,正是由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政策导向使得人们感受到央企合并重组潮越来越近,尽管消息的准确性受到质疑,但是人们的期待却有其合理性。此外,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也是使得人们想象力不断发酵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注意一个现象,对这些传闻最感兴趣的是股民,因为这些央企多是上市企业,对股值的期待,是经久不息的热点话题。

《中国企业报》:为什么涉及重组传闻的央企一再否认传闻?似乎这些央企对于重组并不是那么喜闻乐见?

李锦:从表面上看,央企的否认是有根据的。可能因为涉及重组传闻的央企本身没有接到上级指令要求其进行合并重组,另外他们自身也并没有这么做。

但是从深层次上看,相关央企对待企业的合并重组应该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从合并的情况看,如果是两大央企的强强合并与对等合并更容易被接受,而强弱央企的合并与非对等的合并将会产生很大的阻力。因为合并的本质是资源以及利益的重新配置,在配置过程中,既有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有企业自身的利益的需要,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动力和阻力就会同时出现。

这些副部级的单位首先要从组织上人事上,合并成一个企业,高管人员将要有接近一半数量的减少,对很多企业来说,面临着一个命运重新选择的难题。

此外,对包括有些优秀项目和掌握这些项目的利益方来说,也可能会进行资源重新配置。这样一来,对既有利益受损害的人必然不希望合并。

央企的合并重组来自于国家与企业两种动力,动力的强弱对于合并重组的推动与阻碍同时存在。当两种力量出现博弈时,国家战略的需要无疑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合并重组磨合期

至少两三年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央企的合并重组在2015年将会是何种状况?以后会有怎样的趋势?

李锦:目前来看,央企重组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主业集中的合并,一个是强强联合。国际化的提出,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央企的合并重组提供了极大动力,南北车的合并就非常明显的一例。

当然,南北车的合并还只是初期的合并,是股份公司的合并,内部企业合并到什么程度,包括长车四方、株车、大连车辆等,其合并重组与优势的形成还没进行到企业这一层面。

应该说,合并重组是一个需要消化的过程,没有两到三年的优势融合是难以实现的。

当前,由于国际化的需要,政策的直接推动,今年要进行的第一步应该是在动车、核电、建筑、通讯等优势领域的强强联合,这可能是在2015年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这是合并重组的第一阶段。第二个阶段,应该是在顶层设计方案出现后,尤其是国企分类、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要文件出台后,会为央企的合并重组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与前提,便于更好地向主业集中,向核心领域以及关键行业集中,而较大规模的重组在这些条件具备以后才能实现。这个阶段应该出现在今后两三年内。第三阶段,也就是进一步、深层次的结构重组,应该是在2022年前后,用5年到7年的时间,来完成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

央企的重组浪潮大体上分为2015年,今后三年,今后5年到7年三个阶段的走向。下一步一方面是央企内部以功能分类为基础的结构调整与兼并重组,一方面是在体制外,主要在竞争领域混合所有制的推行,将会出现双轮驱动的现象,以优势融合为重要标准。应当以质量效益为中心,防止追求速度与规模旧常态的复辟,不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应该是央企合并的一个基本要求,完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与控制力效益是根本目的。

我认为,重组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三者穿插同步进行,是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央企重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单纯的看重组,每一项重组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都是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大局来考虑的,既有眼前的目标,更有长远的战略需求,应有序进行,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刮风,不能为了重组而重组,谨防重组失败,包括改革倒退等现象都是要注意的。对于央企而言,应该保持定力,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对保增长、转方式的努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