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1.5万亿美元核电市场中国核企加快出海淘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致鸿
瞄准1.5万亿美元核电市场中国核企加快出海淘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其中核电“走出去”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中国核电企业对“走出去”态度积极,动作频频。不过,业内人士提醒,虽然核电“走出去”前景广阔,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核电“走出去”步伐加快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核电大国,但是真正“走出去”的项目并不多,与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并不相符。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发生改变。记者了解到,核电“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从去年至今,随着高层的外交活动,中国核电主管部门和核电企业与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合作文件。中核集团与阿根廷、加拿大达成合作协议,中广核集团在英国、罗马尼亚等地的布局也初见成效,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也已与西屋公司、土耳其发电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今年春节前夕,中国和阿根廷签订了《关于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成功出口拉丁美洲。
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丁美洲,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关键一步。”
一位核电领域的资深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言,“我国是核电大国,但并不是核电强国。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成功‘走出去’,意味着我国核电‘走出去’步伐加快。下一步,应该尽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核电企业动作频频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核电已经完全具备“走出去”的条件。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核电经过3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通过高起点引进世界先进核电技术、高起点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的中央决策实施,已经迎头赶上世界三代核电先进水平,已经具备‘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条件。”
孙勤对记者表示,“我国核电‘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核电‘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中核集团已经成功出口6台核电机组和5个研究反应堆,与巴基斯坦、阿根廷、英国、沙特、南非等国的核电“走出去”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与英国、俄罗斯、法国等重点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全面合作。
同时,中广核集团已经实质进入英国核电新建市场,初步锁定一个参股项目和一个控股项目。同时,中广核集团已经成为罗马尼亚首个新建核电项目的选定投资者,双方正在加快推进具体合作的谈判协商。
东方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计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也在全方位积极寻求早日实现走出国门,为世界核电发展提供装备的途径。机遇和挑战并存
据世界核协会统计,到2030年前,全球有明确核电建造计划不包括我国的反应堆高达158台,新增核电共约17800万千瓦,将带来1.5万亿美元的投资。2023年左右有一批海外新建核电机组将投入商运。因此,可供开发的海外目标市场招标时间大都集中在未来5—7年。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我国核电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么大市场不争取,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就可能错过一代技术走出去的机会。通过这个机会,把技术的品牌打起来,把中国装备带出去,把一个大国的形象树起来,发挥引领作用。”
不过,前述一位核电领域的资深人士也对记者坦言,“虽然我国核电‘走出去’前景广阔,但也需要注意‘走出去’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相关人士坦言,“客观上讲,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品牌的有效树立,还在逐步构建中。其中,创新和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去,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过程,当年日本、韩国的产品也是这样过来的。另一个是不断地创新,在此基础上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理解还不够深,‘走出去’让更多企业感觉到知识产权对市场开拓是多么重要。这是对‘走出去’的一个挑战,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倒逼。”
同时,王计告诉记者,“核电装备‘走出去’不单单涉及技术、经济问题,更多地涉及一些安全性和政治性问题,相比常规电站装备出口要更为复杂。但是对于中国装备‘走出去’面临的国际竞争是大体相同的,都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为支撑,安全性有保障,在技术可靠性和整体经济性上有竞争力。对于进口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当地用户、民众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等方面,核电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