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公司
 

2015年3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向垄断致汽车后市场乱象
传统4S店模式待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纵向垄断致汽车后市场乱象传统4S店模式待破

“我们很多ivokaMiniX用户通过手机发现自己的车子维修时被挪到街边的修理店”在央视“3·15”晚会直播时,博泰CEO应宜伦也在实时的更新朋友圈。

当晚,央视“3·15”晚会披露的“4S店欺诈率高达73%,牟取售后市场的暴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让原本不透明的4S店被推到了舆论的焦点,也成为厂家和消费者的众矢之的。

对此,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此次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汽车后市场的一些乱象让车主消费更为谨慎,但是想要根除这种现象还需打破零部件的纵向垄断,同时汽车电商也将是未来的趋势”。

汽车4S店

“过度维修”遭曝光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大厅内一直在广播“购车和售后请到内部正规的4S店”。沿途的立汤路上有许多修理店,据车主普遍反映沿途的路边摊上的配件鱼目混杂,维修人员态度和技术不尽如人意。一些消费者在周边购买的汽车配件,4S店将之拒之门外。

“一次小的保养,4S店和路边维修店大概相差200元以上,虽说4S店提供的是原厂配件,但还是觉得贵。”一位别克车主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汽车4S店规定车辆在保修期内,车主必须到指定的经营店或维修厂保养或维修,否则不予以质保。

对此,一位曾在4S店实习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保养和维修是清洗还是需要更换,全凭师傅的一句话,我自己车子上的配件基本都是在网上淘的。”在“3·15”晚会上,东风日产、奔驰等多家4S店被爆出存在过度维修的情况。仅点火线圈插头松动,重启系统即修复的问题,维修费竟然动辄上千元。虽然央视的“钓鱼执法”存在争议,但是“小病大修,没病大修”的行为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纵向垄断致整车厂独大

目前,路宝盒子、ivokaMiniX等车载智能化设备可以利用手机APP检测车况和维修保养等状况,一些车主通过软件检测到4S店存在过度维修的问题,但是鉴于店内提供原厂配件,拥有专业化检测设备,这些车主只好继续选择在4S店维修。

造成这种无奈的原因,明华有道咨询顾问、车聚网主编吴硕成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源在于整车厂控制零配件和相应的检测设备,4S店只能在整车厂才能拿到,而车主也只有进入4S店才能获取原厂配件和相对专业的检测设备。这种纵向垄断,不仅导致维修保养费用昂贵,也决定了整车厂绝对的话语权。”

纵观相对成熟的欧洲市场,所谓的“原厂配件”并不是按照国内以渠道划分。在2002年欧盟颁布新版BER(限制竞争免责法规)中规定“凡是达到厂家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均称之为原厂配件”。并且在新规下,汽车修理和销售不再捆绑在一起,车企不能要求经销商一定要有修理店,同时车企应向独立的汽车修理店公开技术信息、工具、设备以及培训,并不能要求经销商与修理店必须从自己这里购买配件。

转回国内市场,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汽车后市场逐步成为市场上的主角。“由于新车优惠幅度加大,基本不盈利,上个月店内新车毛利润不足10万元,而售后保养是新车利润的好几倍。其他家也是售后保养占主流,一些4S店难免会在这上‘做文章’。”京城一家汽车4S店总经理黄先生对记者透露。

传统4S店模式待破

如何在根本上遏制这种现象亟待解决,此次央视“3·15”晚会将枪口指向汽车后市场,此举也被视为改革的信号。

在去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我国交通部发布了一个重要配套文件———《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就规定:“汽车生产者应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向所有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地公开汽车维修技术信息。”

据知情人士透露,新的《办法》将会在今年年中出台。作为当初起草、讨论者之一,汽车行业咨询专家张伯顺认为,如果《办法》能向类似欧洲法规的先进的方向修订,我国的汽车市场和经销商对此应该是欢迎的。

也就是说零部件供应商不再受车企约束,可以向独立售后市场出售产品。对于独立维修店而言,它们有权获得厂家的维修技术和设备,甚至可以获得多个品牌的授权维修合同。对于配件经销商而言,它们可以采购原厂零部件,或从独立备件批发商手中购买同原厂配件质量相当的备件。

但是,其中整车厂商对经销商的授权将保留,时间由一年一次改为五年一次。虽然没有完全取消品牌的概念,但无论如何,新《办法》出台终归是迈出了第一步,最终哪种售后服务模式会占据主流,市场会做出选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