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3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P2P“新常态”:获客成本高企收益率趋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崔敏

P2P“新常态”:获客成本高企收益率趋低

监管的临近让P2P再次聚集公众的眼球。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P2P却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获客成本不断攀升,收益率趋低的现实。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将成为P2P发展的“新常态”。获客成本翻几十倍

由于行业竞争加剧,P2P平台为了“吸睛”,不得不加大推广力度。

记者了解到,不少P2P平台甚至开展了“送红包”、注册送体验金等各种营销活动。有的平台还推出了推荐投资人送现金等活动。也有P2P平台大量投放广告,开启“烧钱”模式争夺客户。一些平台一天的广告费用就高达数万元。

有专家称,P2P模式刚进入中国时,获得一个客户的成本只需要10元左右甚至更低,现在起码翻了几十倍,未来一年内,P2P行业的获客成本将进一步攀升。

国诚金融CEO王建章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诚金融在2013年上线时靠的是投资人的口碑宣传,加之收益率较高,基本没有获客成本的概念。而今年,一个有效的投资者用户平均获客成本在100—200元左右。“获客成本提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个行业还存在很大的疑虑,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竞争者越来越多,由于P2P的金融属性,平台就需要进行一些所谓的烧钱模式。”王建章表示。

点筹金融创始人、CEO黄金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获客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僧多粥少”,目前有过真实投资经历的网贷投资人不超过40万,2000余家网贷平台竞争这些投资人,竞争惨烈。另外,运营成本增加也是行业逐渐成熟并规范的必然过程,P2P已经过了建一个网站就号称在做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了,这是市场监管法则。收益率2015年年底或降至8%

在获客成本趋高的同时,P2P行业的收益率却在不断走低。据速途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月份网贷成交额利率年化20%以下的比重达78.09%。

业内分析人士称,利率逐步趋于年化20%以下是由于网贷行业已逐步趋于稳定,利率也逐步趋于合理,这将成为行业“新常态”。

积木盒子CEO董骏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积木盒子整体收益率2014年10月份前在9%—14%之间,现在在8%—13.5%之间。

董骏分析,P2P行业收益率回归到正常水平有利于吸引越来越多优质借款企业通过P2P平台融资,从而有利于市场迅速成长,也促进行业风险持续降低。

王建章表示,行业收益率普遍降低的根本原因是行业投资者群体在扩大。2013年真实投资人大概在10—20万左右,2014年超过50万,今年将突破150万,投资者用户的增加就增加了资金供给方,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投资者的收益就会降低。玖富时代叮当钱包CEO时清表示,就整体P2P行业来说降低收益是大趋势,因为贷款人的增速远不及理财人的增速,所以市场调节机制会自然的调低贷款利率,之后必然也会影响到理财收益。

黄金高认为,P2P收益率会普遍降低并在2015年年底降到8%左右,这是必然趋势,并符合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的定义,换言之,相关政策会要求降低融资成本。此外,投资人随着网贷市场的不断成熟,渐趋理性,不再一味追逐高利而忽视风险,这也为平台降息提供了可能。行业愈加理性成熟

董骏表示,利率回归到合理区间对投资人来说是好事,很多一味承诺高息的P2P平台近期风波不断,应将这种行业整体走低看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回归,说明投资人和整个行业越来越理性和成熟了。

董骏建议投资者投资时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抵制高息诱惑,同时要分散投资(P2P、货币基金、股票、银行存款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收益率下降是一个行业的变化和趋势,不是个体的行为,需要投资者理智对待,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有的网贷投资者会设定一个固定的收益,年化低于20%就不投资等等,策略不调整的话是要吃亏的。”王建章建议。

时清说:“对于投资人来说,我还是想强调,一家P2P公司提供的理财产品是否稳妥,关键在于它如何用投资人的钱盈利,如果没有良好完备的贷款团队,无论收益多寡都不能投。投资P2P和去银行存款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定要查看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投资到期后支付你的收益,因为P2P企业一般是没有国家背景的。”

黄金高建议,投资者应听取第三方公信力平台风控团队的专业建议,既不能为逐高利不顾风险,也不能简单地收益低就一定安全,关键点还是要看把钱借给了谁,回款有什么保障。在收益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平台投资,多一重保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