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3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亿地方债置换考验市场消化能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万亿地方债置换考验市场消化能力

市场猜测多日的地方债置换细节终于尘埃落定。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这仅仅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规范预算管理的第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任重而道远。

债务并未消失

“本次1万亿元债务的置换,主要针对的是存量债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优化债务构成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但是相对于几十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存量余额来说,此次置换只是起点。”首创财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彭程璘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也认为,债务置换基本解决地方债务危机,能延缓地方政府债务到期、减轻利息负担,同时为这部分前期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中央财政背书,中央基本上担起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连带责任,市场恐慌的地方政府违约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基本消除。

但是,潘向东指出,债务并未消失,只是以其他债券形式出现。如果市场消化不了这些债券,那么仍会出现问题。

“首先,债务并未消失,不论是在交易所还是银行间市场发行,都需央行给予定向的流动性支持。其次,在置换地方政府发行高成本债务的同时,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给予硬性或者其他形式约束。再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后的最终背书人变成了中央政府,那么新债券的利率就相当于一种无风险利率。如果国务院43号文之后严格地方债务管理,那么地方投资出现下滑,中央财政稳增长压力上升;如果地方债务压力缓解后地方投资上升过快,那么未来的债务压力又会上升,短期稳增长和债务之间平衡的掌握仍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潘向东表示。

仍存风险隐患

目前,地方政府偿债负担依然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不属于“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地方政府负有担保和部分救助责任的债务总额为7万亿元。

“这不是一个小数,仍有大量地方政府显性或隐性债务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解决。”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称。

此外,各省市债务规模和负担的不均衡,更容易在一些薄弱环节出现问题。局部出现偿债困难的风险依然不可忽视。没有被审计署认定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2015年基于经济需求所产生的新债务流量,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状况。

李克强总理在3月15日答记者问时也指出,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但是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还处于合理区间,而且储蓄率比较高,地方政府性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也正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这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也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董彦岭表示。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还需要通过包括PPP、ABS、PPN等多种金融创新工具,嫁接匹配的资本,让平台公司走市场化道路,完全剥离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地方政府实现债务减负。

对此,财经评论人叶檀则表现出现阶段的隐忧。

“从长期来看,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是解决之道。有盈利的地方项目进行市场化处置,可以收费的公益性项目由投融资平台运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融资或PPP模式支持。”叶檀表示,但这些方式远水难解近渴,PPP模式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铺开,收费项目大都已经收取,没有了政府信誉担保的地方债再融资也成了大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