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评论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评论人文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603万元罚单能否“刷”白佳洁士虚假广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佐伊

603万元罚单能否“刷”白佳洁士虚假广告

台湾艺人徐熙娣(小S)在电视上露着洁白的牙齿,微笑着向你推荐,“使用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只需一天,牙齿真的白了。”这则广告不知曾让多少人心头一duang。但就在3月9日,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因构成虚假广告被处罚603万元。据称,这是中国内地目前针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最大罚单。

虚张声势、挑逗夸张的广告有风险,这从徐熙娣代言佳洁士可见一斑,但这绝不是孤例。在我们日常研究的国外案例中,贝纳通(UnitedColorsofBenetton)的出位广告,曾给其招惹诸多抵制和官司;卡夫公司去年宣传其新推出的万用沙拉酱时,特地邀请肌肉猛男近全裸出镜,结果掀起轩然大波。尽管如此,公司始终没有屈服于压力,停播广告。但是,题材煽动性过强的广告往往达不到营销目的,而且制作这种广告的门槛很低,很多商家都可以仿效。所以,使用挑逗性、夸张性的广告须谨慎。

根据我们的研究,争议性太强的广告会增强不适感,并降低人们关注和讨论该广告的可能性。

我们曾经对某个新闻网站上的208篇文章进行了定向研究,邀请第三方人士从“完全没有争议”到“争议性很强”的所有文章进行打分。如果一篇文章在人群中引发“争议、辩论和意见分歧”,我们就将其归为争议性文章。然后,我们记录下文章发表后15天内获得的读者点评。结果发现,稍具争议性内容的文章,比中等争议性的文章拥有更多读者反馈,当文章争议性得分接近4.6(尚不及一半)时,读者的反馈就会减少。由此可见,文章的争议性即使只达到中等程度,也足以抑制对其的讨论。

我们随后的实验也证实了这点,但是一些因素,可以减弱争议性广告的杀伤力。我们让实验参与者想象他们正在下述情景中进行在线交流:一是匿名或实名环境,一是与陌生人或朋友交流。结果发现,匿名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不适感,让人们更愿意谈论中等争议程度的话题;但在和朋友交流时,他们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即使讨论争议性很大的话题,也会畅所欲言。

总有些人,想通过争议性广告提振产品销售,但我们的研究告诉当事人,广告营销应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即那些广告图片或内容,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不至令人不爽。营销者可以根据其理想的渠道和用户,寻找到最佳平衡点。例如,如果是在线沟通,基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商家可以使用具有中等争议程度的广告,以此激发人们更热烈的讨论;如果对象是家人和朋友圈,则可以考虑投放争议性更大的广告。

总体来说,稍具挑逗性或稍显夸张的广告,能带来不错的效果,但如果煽动性过强、过于夸张的广告,不但难以带来好处,反而会物极必反。

(作者系品牌研究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