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消费电子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尔U+不是一个片面的智能家居产品,而是全面整合智慧生态圈上下游产业链,将硬件与软件完美结合。海尔U+平台已完成了与苹果Homekit、百度、阿里、京东、360、魅族等众多企业的一系列合作,在开放共赢的互联网思维驱动下快速推进。

中国家电正在进入U+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中国家电正在进入U+时代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对于当前正在推动产品智能化和开放平台建设的中国家电巨头们来说,似乎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不过,就在上周举办的2015年中国家电博览会期间,家电巨头海尔通过U+智慧生活APP的发布,以及基于U+平台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七大智慧生态圈及每个生态圈里的多款网器新品的同时亮相,通过智慧生活平台和智能网器终端的同时推进,不仅解决“鸡与蛋”的问题,更开启了中国家电产业智能化转型的U+新时代。

让U+成为

智慧生活唯一入口

当前,所有家电企业都认识到智能家居、智慧生活是大势所趋,但谁也没有办法激活市场上众多用户对智能产品使用和体验的热情,更无法实现用户与智能家电的实时交互。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这种局面就是典型的“内热外冷”,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智能家居版图、整合平台、吸收资本,似乎前景一片光明。但用户却对于当前模式化、片面化的智能家电产品反应平平甚至冷淡。在智能家居产业链快速构建的过程中,这一领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软硬融合通道还没有建立起来。

如何将企业的开放平台和创新产品,与消费需求实现快速而精准的对接。海尔给出的答案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向社会各大厂商、以更加方便快捷的体验面向用户,将U+APP打造成为一个用户定制智慧生活的唯一入口,可以随时对智能生活需求进行增减,更可随地实现所有智能产品的控制。

据了解,海尔U+不是一个片面的智能家居产品,而是全面整合智慧生态圈上下游产业链,将硬件与软件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家居服务的互联网新产品。自去年3月份发布以来,海尔U+平台已完成了与苹果Homekit、百度、阿里、京东、360、魅族等众多企业的一系列合作,在开放共赢的互联网思维驱动下快速推进。

海尔相关负责人表示,“U+是完全开放的生态圈,我们不只开放与众多的互联网、食品、通信等企业跨界合作,同时也完全开放与美的、格力等同行的合作,最终目的就是为市场和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为此,海尔还同时推出了基于U+开放平台构建下的洗护、用水、空气、美食、健康、安全、娱乐七大智慧生态圈及每个生态圈里的多款智能家电新品,以平台、生态圈、智能终端一体化布局,拉开了2015年中国家电产业集体智能化转型的大幕。

以惊喜的产品体验

激活用户交互

最近一年,中国家电企业与互联网、通信等企业的相互跨界和融合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硬的太硬、软的太软”等融合问题。如何将互联网企业的软件思维与家电企业的硬件思维快速对接并打通,则考验着今后海尔U+以及七大智慧生态圈的推进和落地。

于是,在U+七大智慧生态圈推出的同时,海尔还一次性发布了基于这些生态圈上的多款智能家电终端产品。从平台、生态圈到智能终端,海尔形成了面向用户的“海陆空”布局,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

从洗护生态圈下的新水晶洗衣机,独创智能人机交互系统,突破行业最大筒径,在洗衣机外部体积未变的情况下,将洗衣机容量从5公斤提升到12公斤,到水生态圈中的尊越燃气热水器,其智控水系统让科技拥有与人互联的智慧。

最让家电产业和市场用户意外的,则是由天樽空调、空气魔方等硬件和云服务、APP等软件等组成的“空气套装”,这是此次空气生态圈发布的最新网器,在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系统化的健康空气解决方案同时,也打破了长期以来空调只能“空调温度”而不能解决“空调湿度、洁净度”等弊端,将只能夏冬两季使用的产品,变成一年四季长期使用。

从U+平台和智慧生态圈的打造,到多款带给消费者惊喜体验的智能终端问世,释放出海尔在围绕用户需求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的“虚实融合”、“软硬协同”理念,也给整个家电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新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电器变“网器”,由电力驱动的生活变成智慧生活,则是得到来自海尔强大的开放创新平台的支撑。特别是借助智能互联工厂的落地,开始推动智能家电从模块定制、众创定制到专属定制的不断实现。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王晔透露,“目前我们已搭建起一个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以及新型硬件企业的开放创新平台HOPE,全球已有200万家全球一流资源在HOPE开通公司主页,超过10万家资源在平台注册,每月可交互产生超过500个创意及创新项目,已成功孵化各类硬件创新项目超过220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