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金融投资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营银行扩围预期强烈
短期内难爆发式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民营银行扩围预期强烈短期内难爆发式发展

王利博制图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方面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明确推出时间表,年内推出成为“板上钉钉”的硬任务。

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不设限额”的明确表态是一个积极的政策预期。长期来看,民营银行的发展空间较大,但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就会出现爆发式发展。

“不设限额”

的积极政策预期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方面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同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总结经验,将积极推进民营银行发展,不设数量目标。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山西国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永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会更好地激发各种市场资源的活力,也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

2014年末,分别设立在深圳、上海、温州、杭州、天津五地的5家民营银行已全部获批筹建。从进展来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已经获得开业批复。去年全年,银监会还新批设了14家民营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增108家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村镇银行。

在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尚福林强调,2015年要“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各类银行机构”,其中包括“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加快出台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完善民营银行持续监管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个“不设限额”的明确表态是一个积极的政策预期。长期来看,民营银行的发展空间较大,但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就会出现爆发式的发展。

民营银行

短期内不会批量涌现

业内人士表示,民营银行的发展要与配套政策同步推进,保持发展的一致性,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的监管政策都非常重要。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民营银行也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两会现场也了解到,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明确推出时间表。今年年内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板上钉钉”的硬任务。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会比较快,并有可能上半年推出。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外部监事梅兴保也向记者透露,中国存款保险规定或将在5月1日前后发布。

历经22年,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有望落地。2014年11月2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将覆盖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高偿付额为50万元人民币,能够为99.5%以上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提供100%的全额保护。

那么,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地,会否带来大批民营银行的诞生?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并不一定”。

“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监管政策的调整要在业务开展一定周期以后才能逐步完成。民营银行的监管政策也应该在其1至2年的运行中不断完善,短期内民营银行不会批量诞生。”尤小平称。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发起股东权力的协调,治理架构的搭建,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尤其是业务模式如何确定和落实,更是难题。因为监管部门对其各自都有不同的要求。这正是进展缓慢的原因。

温州民商银行

3月底开业

3月7日,尤小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首批银监会批筹的民营银行之一的温州民商银行已万事俱备,只待营业。

据其透露,在3月1日上午,包括其自己在内的民商银行高管均参加了资格考试,接下来还有一系列开业前的准备。

温州民商银行是中国首批由纯民营资本自主发起、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之一。温州民商银行目前股东总数为13家,其中,正泰集团和华峰为主发起人,分别持股29%、20%。不少股东还是温州民企中的“尖子生”。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标志性银行之一的温州民商银行一经获得“准生证”就备受关注。尤小平介绍,温州民商银行3月底就要开业了,所有手续目前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民商银行大股东,也即将出任民商银行董事长职务。他认为,民营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依循市场机制自主灵活运作,通过结合股东企业在实体经济资源方面的优势,开拓产业金融链,整合资源等。

作为纯民营资本自主发起、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无疑在中国的金融改革领域掀起一番“风暴”。一出世,温州民商银行就将定位于为温州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