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两会·重点·新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两会·重点·新环保
 

2015年3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改革GDP导向的考核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原来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资源能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

环境保护先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环境保护先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能源、环保再次成为两会热词,且被关注程度正直驱而上。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表示,当今世界都非常关注两大主题:第一是能源,第二是环境。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带来了资源紧张,造成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解决好能源环境污染问题,关键要树立全球能源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贪婪是污染深层根源

提及环境污染,现在更多的人想到的是雾霾。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治理雾霾需要先明确雾霾的成因。

根据已经公开的数据及信息显示,雾霾的出现“明显与我国国情中三个要点紧密相关。”贾康介绍说,我国约94%的人口聚居于仅占43%左右国土面积的黑河—腾冲线(亦称“胡焕庸线”)的东南方,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压力呈现“半壁压强型”。

同时,我国基础能源主要是国内储量丰富的煤炭,目前全国电力供应中约80%是需要烧煤的火电,而煤的清洁化使用难度高,大气污染等负面效应突出。贾康表示,此外,前几十年,我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形成了重化工业支撑的超常规、粗放式、外延型快速发展模式,单位GDP能耗系数高,污染因素高度集中而难以有效化解。

“这些情况可称为我国能源—环境压力方面的‘三重叠加’,也是在解决雾霾问题时辩证治理、对症下药强调结构优化、供给管理的客观依据。”贾康这样说道。

“乍一看,燃煤、工业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等造成了雾霾。再一看,是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大规模的建设等造成了雾霾。随后一想,是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GDP导向考核制度、能源垄断体制、不合理的价格制度等造成了雾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坦言,“再往深里一思考,是追求赶超发展的贪婪造成了雾霾。”

而治理雾霾则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治理。”李佐军认为,一是直接针对造成雾霾的来源,分别采取治理措施;二是改革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改革GDP导向的考核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原来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资源能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轨道上来。

2015年中国面临着比2014年更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是更加紧迫和优先的任务。因此,“短期靠得住的稳增长措施还是投资,投资主要靠政府的公共产品投资,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交通、清洁能源、油气资源、生态环保等。”李佐军如是说。

黑煤也可以变成绿色

有数据显示,粗略统计中国每年消耗煤超10亿吨,这个数字有多大?有人举例说有两个半的足球场那么大,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

中宇资讯分析师边晓松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而煤炭的含硫量是3%,1克硫经燃烧后有5%残留在灰分中,一年365天,这样计算出来的排放量是有多可怕,而这仅仅是1000克煤一年的排放量。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面临环境污染问题。”中商产业研究院能源行业分析师马思明表示,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

虽然能源行业、电力企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不过“当前,煤电行业在技术上已经有能力做到清洁化生产,新上的火电机组排放标准已高于美国,完全做到超低排放,打造了全新的火电升级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投集团总经理陆启洲表示,发展和运营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电力企业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在环境压力下,大多数企业已经有所行动。河北兴泰发电公司2014年投入近3亿元,用于环保技改项目改造,并于日前通过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评组检查。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卜昌森曾发表署名文章《煤炭也能“很绿色”》,呼吁对黑色煤炭,要绿色生产。

在卜昌森看来,煤炭一直是被误解的一方。过去一提到煤炭,很多人认为是“脏的能源”,其实这是对煤炭的误解。作为一种天然能源,煤炭对环境能否产生污染,在于人们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利用它。只要技术可行,煤炭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清洁能源。

煤炭企业一方面加强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煤炭气化、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既有效减少原煤直接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又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表示,必须认识到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能源革命中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快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工程。提高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化水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