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5年3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ST二重退市成定局
未来或重新上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ST二重退市成定局未来或重新上市

在今年的两会热词中,国企改革备受关注,而在股市上煎熬的国企,何去何从?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成为国企改革的风向标。

*ST二重的实际控制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推出一份要约报告书,计划向全体投资者发出全面要约。这次要约期限为37天,从2月26日开始,一直持续至4月3日。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集团党委书记石柯首度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ST二重应该退下来。退市是从1板退到老3板上。我们在进行要约收购,以溢价10%进行收购,给大家一次选择权。”他也很纠结:“我们也在犹豫,卖也不对,不卖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未来的形势,石柯却很有信心:“二重2016年肯定不会亏,会有盈利。”这句话,他和记者说了三遍。

二重未来方向:

经营模式和研发深度融合

面对要退市的二重,在石柯看来也是好事,退市不影响生产经营,这毕竟和破产是两码事。

石柯告诉记者,二重的经营模式将会发生改变,产业链将会向上延伸。“二重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过来,原来只能吃人家二手、三手的,现在要把产业链做到前端去。原来二重是个工厂,没有能力做前端,国机集团有这个能力,给二重注入了一个国际性公司CMIC(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可以在国际上直接拿项目去做。”石柯说。

此外,石柯同时告诉记者,二重还会和国机集团在研发上进行融合。国机集团有28个科研院所,这些里面有些可以和二重有机地进行深度融合。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第一巡视组曾对中国二重开展过巡视工作,认为中国二重存在科研开发、国际贸易的“短板”。而在巡视组巡视中国二重之前,曾对同行业的国机集团开展过巡视,巡视组当时认为,国机集团的优势在于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短板”在于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

“我们不放弃对二重解危脱困的努力,将举全集团之力帮助二重。”在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看来,二重目前存在两个较大问题。一个是当前所处的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订单持续减少。第二个是债务负担沉重。

石柯举了一个例子告诉记者这个行业形势有多么的糟糕。去年二重给产品定的市场价,已经回到了1991年的水平,价格倒退14年。

“我们一个产品原来1吨可以卖4万元,现在是市场价格1.4万元到1.5万元。”石柯说。

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说,国机集团一直在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减员增效,减轻债务负担,挖掘市场潜力。“比如,集团内部28家科研院所,只要把研发出来的新技术转化给二重,集团将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中国二重与其他所属企业的内部协同,开展多层次业务合作,充分利用国机丰富的海外渠道资源,推介二重产品走向海外等。”任洪斌列举了国机对中国二重的扶持措施。

此前,*ST二重发布公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4年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亿元。而国机集团在此时仍然发力拯救这家要退市的企业,源于其较高的营收。作为中国二重的母公司,国机集团去年取得了营业收入2491.5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60.7亿元,同比增长26.7%。

存再上市可能

面对是否会重新上市,石柯没有给正面的答复。

“主动退市的话,法律是允许的,以后可以再上,明年肯定盈利。国家也在修改上市规则,改革力度这么大,如果上市的话,不一定就要两三年。以后上市的话,不用证监会批了,上交所就能批。”石柯说。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对于申请重新上市,证券交易所针对主动退市公司与强制退市公司作出差异化安排。其中,主动退市公司可以随时向其选择的证券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请。而被终止上市的公司往往被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重新上市等待时间漫长。

*ST二重此前发布公告称,在国机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公司正在积极实施改革振兴的多项措施,以实现公司的持续经营,其主要目标是继续为国民经济提供重大技术装备。重新上市将有助于公司改善经营、规范治理、进一步获得做优做强的发展空间。公司将根据国机集团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国企改革的要求,在条件具备时积极争取重新上市。

*ST二重的退市采取了要约收购方式,而这种退市方式也被市场看好。据了解,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股价波动较大,主动退市可以避免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为股东提供平稳退出的途径。有分析师称,主动退市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种保护措施,规避了退市整理期,从而避免股价可能大幅下跌造成的损失。

以*ST长油为例,其停牌前收盘价为1.63元/股,在进入退市整理期后股价连续6天跌停,最终退出A股市场时的价格为0.83元/股,较停牌前下跌约49%。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