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质量促进法立法
树立中国式品质信仰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特约记者张广传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加快质量促进法立法树立中国式品质信仰
“当前,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产量’与中国制造的‘质量’不匹配,所以质量兴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质量强国需要政府决心、企业恒心以及百姓信心的共同参与。”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就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促进法》立法工作”的议案接受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解读。
中国制造遭遇
“信任危机”
质量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命力,更关系到中国制造产业的未来。
在孙明波建议质量促进法立法的背后,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人前往日本背回了大量的马桶盖和电饭煲”新闻,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引发持续热议和发酵。
大量由中国企业按照日本标准生产的高价格马桶盖和电饭煲,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追捧。相反,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却没有获得相应的信任。这充分折射出已经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制造业,在中国这个本土市场上面临着消费者的“信任危机”。
要想在全球市场上扭转和改变中国制造身上的“低质廉价”标签,摆在中国制造产业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在孙明波看来,“必须要摒弃浮躁与疾行,树立‘追求精细化’的中国式品质信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在民生改善中的直观体现”。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过度追求制造的规模化扩张,过度突破了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实现了中国制造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崛起。但是这种“单边式”发展,由于忽视了在“制造数量”发展过程中的“制造质量”把控,最终也给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孙明波坦言,“以质取胜”不只是中国深化改革、治国理政、强国利民的需要,更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获得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新机遇。
面对目前正在全球市场快速“撤退”的日本制造企业,虽然他们在欧美、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全球市场上缺少来自“规模化支撑下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但是日本制造背后在全球形成的“口碑和信任度”并未衰退。这也给当前正在谋求“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产业提供了标杆和样板。
以品质赢得
中国制造的明天
面对中国制造当前存在的“有数量、无质量”现状,未来的出路和方向到底在哪里?
对此,孙明波代表认为,就是“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核心就是,中国企业要耐得住寂寞,打造自己的品质信仰,只有专心致‘质’,依托创新驱动才能生产出打动人心的好产品、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作为一家拥有112年历史的中国品牌,青啤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一张“名片”,获得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和消费者60多年的持续信赖和认可。最终以“高质量、高价格、高可见度”在海外树立了中国品牌原有的“优质优价”的中高端形象。
青啤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制造产业必须要“规模”和“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就是确立“品质至上”目标要素。这个品质不只是产品的高质量,也要包括产品的特色化水平,以及带来用户高质量的品牌感受和服务体验。
孙明波认为,“未来,‘质量战略’将会在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中国制造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纵观全球强国过去百年来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出,经济大国必是质量强国。这个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
无论是老牌的制造强国德国、美国、英国,还是新兴崛起的日本和韩国,都曾经走出过一条“质量强国之路”。比如德国,即使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后,依然因为德国制造的生命力一枝独秀,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坚实的实业基础和过硬的全球品质,并把创新、品牌、发展质量等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有质量立法和质量战略,企业有质量坚守,老百姓才能有消费自信。孙明波表示,质量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中,全社会需要摆脱以往片面的“速度情结”和“规模情结”,做到“量质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