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区域经济
 

2015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胜利油田:743件国家专利背后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卢太昌朱向前李新刚

胜利油田:743件国家专利背后的竞争力

“当初只是我脑海里的一个‘火花’,现在在油田领导和钻井院的支持下,‘火花’变成了专利。”中石化胜利油田钻井院膨胀套管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唐明,回忆起获2014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的“液压膨胀式旋转尾管悬挂器”的研发过程,有感而发。这一专利技术先后在国内外实施300余口油井,甲方给予高度赞誉。

“液压膨胀式旋转尾管悬挂器”只是典型的个例。2014年,胜利油田申请国家专利743件、同比增长35%,平均每天申请两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31件,同比增长52.5%。通过引导员工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基础上,胜利油田拥有了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人人能创新”

胜利油田理顺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队伍的晋升渠道和成才通道,科研、革新成果成为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待遇的“敲门砖”。

身患癌症6年多的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采油高级技师吴吉林,完成技术创新成果78项,其中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成果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仅节能防腐耐磨抽油杆一项技术创效近千万元。

地质院地球物理室博士杨培杰获得专利授权1项,公布5项,受理6项,他所在的地球物理室平均人人有1项以上的专利。

从2008年成功申请第1项专利后,工作中想点子、搞创新已经成为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东区供电公司线路管理队的工作常态。管理队55名职工,人人都有专利。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创新攻坚小组,轻型移动遥控门吊、多功能电动液压组合工具、新型便携式可调杆上平台……一个个创新成果应运而生。累计研发科技成果65项,其中60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另有3项创新成果在胜利油田推广应用,成为胜利油田唯一一支“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的基层队。

胜利采油厂一矿采油1队,由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只有74名职工的基层队,却拥有35项国家实用专利,平均每两名职工拥有1项,还有54项局级以上创新成果。

专利质量大幅提升

国家专利申请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大幅提升。其中“同心式一体化测调注水工艺及装置”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一种油藏描述的方法”获得第十四届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

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胜利油田国家专利申请数量与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专利申请743件,同比增长35%,其中发明专利331件,发明专利申请率为44.5%;专利授权数量428件,其中发明专利29件,实用新型399件。

“这主要得益于油田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力度。”谈及成绩,局科技处副处长马波说。

在他看来,2014年油田专利申请结构不断优化,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达到44.5%,表明科技创新引领油田转型发展的“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发明专利申请比率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油田坚持把鼓励创造发明、加强技术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油田针对重点领域开展专利战略研究,每年相继开展涵盖采油工程、钻井工程、地面工程等近10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战略制定工作,筛选一批重点专利实施项目列入油田科技进步计划。

从研究到应用

胜利油田着眼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尽力消除从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专利“酸化、返排解堵一体化技术”在胜利油田胜利、滨南、河口等采油厂实施54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油水井酸化有效率和有效期均得到有效改善。潜力层增加有效注水约12.6万立方米,井区油井增油量约2.32万吨,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胜利油田技术人员研发的不压井作业技术共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在胜利油田10个采油厂和4个油公司实施6188井次,取得了增油13万吨、减少排放60万立方米、增加注水130万立方米、节省压井液2.6万立方米、创效11.21亿元的良好效果。

2014年,胜利油田科技处筛选出50项科技成果,引导油田各改制企业选用。同时,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油田严格执行专利技术“一奖两酬”的奖励机制,评选和重奖优秀专利技术,并作为新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据统计,2014年油田共对576件专利进行授权奖励,对291件实施效益好的专利进行奖励,奖金额度达到373.8万元。

截至目前,油田累计申请专利4272件,授权专利3189件,拥有有效专利1510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6件,实用新型专利1294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