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看安徽
 

2015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伴随着新常态的日益深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十二五”、“十三五”更替接力之际。安叉跳出部分企业“转型不升级,升级不转型”的怪圈,从单纯的制造商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

安徽叉车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辉张骅

安徽叉车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2014已渐行渐远,但是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是充满变幻的一年,是低开低走的一年,也是犹如深秋霜寒的一年。然而,纵使在这样一个产能过剩、库存过多、资金紧张、市场低迷的年景里,安徽叉车集团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叉)仍斩获了产销整机近84000台、工业总产值近80亿元、利润总额达8亿多元的喜人战绩,连续24年蝉联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第一。技术撑起腰杆全面进入新常态,工业车辆行业随即也迎来不断探索的调整期。安叉能不能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这考验着合力的胆识、谋略、智慧和能力。此前,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产业规模、技术创新、产品档次、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令海内外瞩目的成就。安叉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紧咬主业不放松,不追风、不冒进,秉承“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苦练内功、提升内质,为在新常态背景乃至行业相对困难的发展环境下,保持健康、稳健、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安徽叉车集团董事长张德进常说的:公司如同人一般,体量大小并不能代表身体健康与否,面对严寒时,只有“底子厚”、“内功深”的人才能经受考验。墙内开花香,墙外花更香。2014年国内叉车市场相对低迷,然而安徽叉车集团“合力牌”叉车凭借国际领先的技术、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当年实现出口整机11000多台,同比增长近10%。在“第7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上,安叉携旗下CNG叉车、锂电池叉车、LNG堆高机、双燃料叉车等一批新能源系列产品集中亮相,以谦逊的姿态接受海内外客商与市场的检阅,受到众多海外客商的一致好评。以合力LNG集装箱堆高机为例,它以洁净环保的液化天然气为燃料,与柴油车相比,其颗粒物排放为零,CO排放量降低50%,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80%,各类污染物减少40%左右,从根本上减少了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安叉产品助推青山碧水的友好型环境建设的“蓝天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当年元旦前夕,“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盛装举行,安叉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喜获双丰收,斩获“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安徽省质量奖”两大殊荣。这既是政府对安叉精品质量的肯定与褒奖,更是市场、用户对安叉长远的鼓励和鞭策。转型适应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安叉将以自信进取的态度把握国家利好政策,做实做透“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精品质量”、“管理提升”等四道命题,将自身锻造成经营业绩优、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品牌声誉好的国际化一流企业集团。适应引领新常态,转型升级是题中之义。伴随着新常态的日益深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十二五”、“十三五”更替接力之际。此间,安叉应时而为,主动出击,跳出部分企业“转型不升级,升级不转型”的怪圈,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与进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叉将首要突出战略转型,以智能化为产品技术发展方向,以数字化、自动化为制造技术发展方向,统筹“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瞄准全球高层次竞技舞台,参与世界范围内中高端市场的角逐,奏响“中国合力,全球竞技”的最强音。此外,安叉将探索尝试业务转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单纯的制造商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安叉先后投资成立安徽合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上海合力工业车辆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依托融资租赁业务平台,围绕工业车辆、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设备、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医疗设备、教育设备、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等领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头雁,多年来,安叉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集中优势财力、人力、物力等,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6项;截止2015年元月,安叉累计形成专利589件,引领了中国工业车辆行业的技术再升级。(下转第二十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