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投资运营平台之上海模式:中国式淡马锡渐成气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鲁扬
国资投资运营平台之上海模式:中国式淡马锡渐成气候
作为地方国资系统体量最大的上海,其国企改革动向一直备受关注,甚至牵动着整个国资改革的进程。纵观上海国企改革进程,以2013年年末发布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为启动标志,到现在过去一年有余,上海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最受各界关注的就是其对淡马锡模式的青睐。
将国有资本推向市场
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上海国资委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上海国盛集团、国际集团两大国资流动平台已经组建完毕,在上海国资委的设计中,国际、国盛在组建成两大国资流动平台前,就已经组成了上海国资管理的产业、金融“双平台”模式。虽然上海国资委曾在2010年成立了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也一度被盛赞为“上海版淡马锡”,但是成立数年间的表现乏善可陈。
什么是淡马锡模式呢?即指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一方面由政府全资控制,另一方面则保持了市场化高效运作的特点。一般认为,淡马锡的核心在于政府、国资运作平台、企业的三层架构,也即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对国有资本进行管理。
事实上,上海国资委打造资本流动平台的本质就是要将全社会的国有资本推向市场,推向市场的国有资本都交给这个平台管理。不再做产业经营,只做资本经营,这也就理顺了国资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理顺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的主体与私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国资委顺着这种改革走势,也会进一步优化自身功能,更多地从市场退出来,不能直接是市场的参与者,应当是市场的管理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据了解,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其运作模式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淡马锡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此外,淡马锡的经理人选择亦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组建完成国资流动平台
回顾“上海版淡马锡”,有几个重要节点:2000年4月,上海国际集团成立,可谓是国资流动平台最早“前身”,开展以金融为主、非金融为辅的投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业务。2007年9月,由上海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定位为国有独资的大型投资控股和资本运营公司,是上海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2008年5月,国盛集团作为上海市参与大型客机项目实施的出资主体,共同参与组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6.32%。
2009年11月,国盛集团所属上海浦发大厦置业有限公司项目100%股权以14.75亿元转让给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国盛集团与中国信达在上海兴国宾馆签署了22亿债权包转让协议。2010年成立了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2010年9月,上海家化集团的产权整体从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划转至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6月,上海实业以市场化方式,斥资6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6家金融类和房地产企业。2014年8月,国盛集团和长江计算机集团重组。2015年1月,上海市的两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徐逸波证实,上海将把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划转给国际集团和国盛集团两大国资流动平台。
至此,上海国际集团以浦发银行、国泰君安、中国太保为龙头,加快纵向整合力度,盘活金融和类金融资产300多亿元。国盛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完成上海蔬菜集团、建材集团等企业的联合重组,盘活存量资产88亿元。2015年2月,上海召开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会议发布消息称上海已组建完成国资流动平台,目前还在稳妥筹备,但会议并未公布两大国资流转平台如何落实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