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两会·国有企业改革8大模式调查与探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两会·国有企业改革8大模式调查与探析
 

2015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企业家代表的“场外”提案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董事长孙宪华:先列“负面清单”再推“混合经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金骐

一个企业家代表的“场外”提案

2015年全国两会,国企改革是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在等待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作为脱胎于国企、壮大于民营,现在又有可能与国企“联姻”的公司,他们审时度势,在紧密结合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有意拿出部分业务和社会交流。“现在就是看国企改革的政策如何落地,看‘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对于机械设备、能源结构的需求。”华兴公司董事长孙宪华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国企改革也好,其他经济结构和行政改革也好,作为改革“攻坚战”,关键是突破口要找准,路径要清晰。

《中国企业报》:华兴集团既有国有基因,又有民营身份,现在国家提出发展“混合经济”,请你先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所认为的“混合经济”。

孙宪华:混合所有制并非新概念,早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已提出。这次再度提出,我认为中央的意图是,借助混合所有制,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比重,以股权结构变化带动经营机制改变。有专家提出,国有企业不创新,只剩下华为、中兴、阿里巴巴搞创新;国有银行不创新,依靠民营银行搞创新,这是不行的。国企占用了这么多资源,不创新,是有愧于自己的历史责任。现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无非就是搭便车,让不用心的国有资本搭用心的民营资本的便车,目的是相互促进。

《中国企业报》:一说“搭便车”,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出卖国企的产权或资产,就是让私企、外企进入到国企中。对这种看法你作何分析?

孙宪华:其实,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绝不应该是、也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混合所有制不是“谁吃掉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有化,抑或是私有化,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做大、做强、做优是经营者共同的目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资本、股权的混合,也是治理结构和企业制度的混合,私企、外企可以通过购买国企的产权或资产进入国企中,国企也可以通过购买产权或资产进入私企、外企中,甚至控股一些优质的私企、外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如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只是出卖国企的产权或资产,带来的结果不是相互“搭便车”,最终是相互“设路障”。

《中国企业报》:你说的双向进入,是一种路径选择,但进入后肯定会面临着一个“临界点”的问题,也就是说,混合后49%与51%的权重,如何在新架构中体现?

孙宪华:刚开始我就谈到,国家这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的转换,增强国企的活力与竞争力。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下,我认为,为了能更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后期能更加顺利地推进,那么必须先制定出统一的、相对清晰的负面清单。

所谓负面清单,是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行业、领域或企业,做出相对清晰的保护性“划定”,与此同时还应规定,除了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和行业,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都可以控股。至于怎么混合、由谁控股,则由当事企业自主决定,由市场竞争决定。

《中国企业报》:“控股权”之争,算不算是这场改革的关注焦点?

孙宪华:对“控股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多数人的疑虑不必讳言,这些疑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拿出什么东西来混合,二是民营资本能占多大比例,三是混合“联姻”后会不会受到干预。

《中国企业报》:针对这三个疑虑,你有哪些建言?

孙宪华:我认为,三个疑虑中,国企和民营要做好三个融合,即“体制和机制”、“平台和载体”、“资源和市场”三方面的互补。

体制和机制的融合是抛弃民企、国企缺点和弱点,把国企较严密的管理制度与民企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结合起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先进的管理、制度,缺点是组织庞大、决策慢、效率不高。而民营企业一般发展历史不长,缺乏自身独立完整的管理制度,优点是反应快、决策快、执行力强、机制灵活、效率高。如果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联姻”,就能够取长补短,形成一个运转流畅、高效有力的企业。

平台和载体的融合。国有企业平台好,眼界宽,信息空间大,资本丰厚,人才培养机制相对健全,在政策把握、资源、人才等方面更有优势,而相比之下,民企自知先天基础不及国企,所以,苦练内功,在技术、服务、核心产品研发上都精益求精,占领高端,培育了良好的发展载体。

资源和市场的互补。国企掌握了最优质的资源,可调动的资源多,而且资源的分配都是统一规划,对于市场的布局也是自上而下统一部署,而民企对市场反应相对更加灵敏,如果再配置国企的资源支持,那将会拥有更大的市场格局。

《中国企业报》:依你之言,“混合”后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毕竟是一种“新兴”事物,也就是说技术性的问题不难解决,但双方的理念和价值观,会不会面临着看不见的考验?

孙宪华:毫无疑问,文化的融合和创新需要更长的过程,因为两种不同的体制,在实力与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民营企业一般处于弱势,但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混合过程中,就必须对民企有所倾斜,鼓励和扶持民企的发展,让民企强身健体,让民企与国企平等对话。比如,允许企业发行公司债,允许银行提供杠杆资金,这样,民企才有能力参与到混合所有制中来。只有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参与精神、主动意识,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混合所有制的决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