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两会·国有企业改革8大模式调查与探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两会·国有企业改革8大模式调查与探析
 

2015年3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改革要走出“一混就灵”的理解误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国企改革要走出“一混就灵”的理解误区

国企改革是篇大文章,备受关注在情理之中。与此同时,伴生的争议也从未停止,尤其是自“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被提出以后,一些人纷纷站出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就是要大力推进私有化,要让更多私企、外企控股国企,让更多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凡此论调,客观上说,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在不同阶段,改革固然有不同的主题架构,但改革的目的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曾经激情燃烧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开始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场改革从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易”开始拉开大幕,先是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股份制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得到推广,大量国企改制上市。

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迄今为止关于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文件,标志着国企改革的最高潮。这次改革方案,强调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抓大放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进政企分开,而且提出了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一改革思路指引下,1998—2000年的国企三年改革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前,国企亏损累累,且拖累银行体系,形成大量坏账,银行体系坏账率一度超过20%,银行业陷入“技术性破产”。全国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从90年代初期的20%多一路上升至1997年的38.22%,不少国企陷入半停产状态,“脱困”成为关键词。改革后,数千万的国企职工下岗、分流、买断,大批国企破产、改制、重组,活下来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大部分央企实现了改制上市。

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阶段,在国企改制红利、上市募集大量资金、中国经济进入最快速增长阶段、房地产大牛市等多重因素带动下,国企从亏损大户变成了盈利大户。重续改革新程

遗憾的是,国企在丰厚利润的影响下,国企改革逐渐变得有名无实,甚至出现逆转:政企分开没有进展,至今国企高管依然保留行政级别;一度推开的管理层收购(MBO),止于郎咸平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质问;央企不断扩张,国进民退,2014年有47家央企跻身世界500强;“两桶油”的利润轻松超过民企500强利润总和;央企屡屡成为“地王”引发众怒……

由于国企改革的停顿以及国企利润的增长,这导致国企固有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卷土重来,衍生的腐败屡见不鲜。结果是国企与民企的获利能力,在2007年之后又迅速扩大。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国企改革再度提上日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此轮国企改革有两大主线,一是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尤其是后者,作为一种体制突破,作为国企改革的基本取向,一年多来,持续被各方寄予厚望,当然,各种不同的解读版本,也在此间不断地见诸报端,比如有人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就要让国企大门大开,让私企、外企参与进来。

事实上,混合所有制绝非几种所有制的简单拼接,需要以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创新为支撑,改革推进的政策性较强,涉及较多深层次的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就目前进行的改革实践来看,部分地方出台的细则中,为改革设定了时间、任务及工作量,提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不设上下限”,甚至考虑将改革完成的情况纳入“一票否决”的任期考核中。除此之外,各界虽已就改革的大方向达成了共识,但围绕“何为混合、与谁混合、以谁为主”等问题的分歧依旧很大,“一混就灵”的激进思想隐约存在,这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或埋下隐患。

“改革是为了发挥不同性质股权的各自优势,实现各类性质股东的合作共赢,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综合平衡各类股权的控制力,发挥股权之间的制衡作用,进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绩效。”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著文指出,在这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有人在现实和理想中发生了偏差,作为改革的参与者,一定要走出“为混而混”、“一混就灵”的理解误区。

所以说,改革的关键是取向要正确,改革的意志要体现公共性。

从过去一年多的试点中我们看出,有关部门在强调保证改革大方向不出错的同时,鼓励探索、允许试错。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犯方向性的错误,就要吸取以前改革的教训,在此轮改革的取向上,不能被舆论所绑架,包括国外的一些报道,不能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看做是国退民进,不能当做新一轮的私有化浪潮。

本轮改革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削弱国有经济,更不是搞私有化、不是搞国退民进,而是借助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最后是健全包括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员工激励等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民共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