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引外资受阻后
打响混改第二枪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中信引外资受阻后打响混改第二枪
在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呼之欲出之际,中信股份“外资入央”打响了混改的“第二枪”———通过转换优先股及接盘存量股权,正大集团与伊藤忠合资设立的正大光明斥资逾800亿港元,收购中信股份20%的股权。
“单笔交易便将如此大比例股权出售给外资企业,这在国企改制中是前所未有的,运作起来亦多有掣肘。在中信集团尚在考虑期间,财政部获悉该并购案初期就表示,不愿过多稀释国资股权比例,谈判一度停滞。”前述接近该笔交易的中信集团内部人士说。
然而,市场人士对这一模式观点并不一致。最初引入外资曾遭财政部否决
1月20日,中信股份公告称,公司与正大光明签订认购协议,同意以约459.2亿港元的总对价向正大光明配发约33.28亿股全额付清的公司可转换优先股。
对于此次合作,中信股份表示,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投资于符合中国发展的行业当中的新兴机遇,公司已准备好捕捉中国持续发展中产生的机会。
与此同时,公司控股股东之一、中信集团全资附属公司中信盛星与正大光明签订认购协议,同意以约343.66亿港元的总对价向正大光明出售中信股份约24.9亿股股份,占公告之日中信股份全部已发行股本的10%。该初始转换价为普通股每股13.80港元。
本次交易前,正大光明已持有中信股份2.49亿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本次交易完成后,正大光明将直接持有中信股份20.61%股权。
记者了解到,这笔敏感的股权交易,最初遭到了中国财政部的否决。
“但经反复权衡,从战略合作的意义上来看,中信集团内部认为值得拿这20%股权冒险,并最终说服了财政部放行,毕竟中信此前的赴港整体上市就已开辟过国企混改的先例。”接近该笔交易人士透露,财政部给了这样批语———希望通过此次并购,让国企改革步子迈得更大,国际化步伐走得更远。引入国企、民企和机构战略投资并不理想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中信股份的“改革”启动已有时日。
2014年3月25日,中信泰富闪电停牌,次日便宣布正与母公司中信集团商讨收购主要业务平台中信股份100%股权,按照已签订的框架协议,股份转让对价总额约2250亿元。由此,中信股份成为首家在港整体上市央企。
方案宣布后,中信股份的混改便紧锣密鼓地展开。
去年5月14日,全国社保基金、中国人寿、淡马锡、工信瑞银等15家知名机构集团分食中信泰富29亿股新股。一个月后,中信泰富再度披露重大投资事项,包括腾讯在内的10名投资者斥资53.48亿港元合计认购公司3.968亿股股份。
分析称,中信股份之所以引入各类战略投资者也是希望股东结构多元化,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借力获取国际市场中的机会。
市场人士对这一模式莫衷一是。
“中信方面引入正大集团与伊藤忠商事是考虑长远且吸取了经验教训的。”中信产业基金投资经理单连枫坦言,尽管2014年5月起,中信集团已经分三批引入了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社保基金、民企龙头、主权基金和外资控股公司在内的多达27家战略投资者,但由于这些投资者与中信的具体业务合作空间不大,实际上与财务投资者无异,无法切实推动战略发展。
而且以往的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主权基金、欧美金融机构入股中资企业后并未长期持有。引外资是把双刃剑,中信更看重长期合作
此次外资股东不同于以往的入股形式。对此,单连枫表示,正大集团与伊藤忠商事以正大光明这一合营公司形式入股中信股份,好处在于,如果任何一方在经验或资金上出现问题,皆有所互补。另外,从政治角度考量,未来即使中日关系紧张,这样的安排也有助淡化日资企业的背景,从而保障未来的长期合作。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员刘晓雪也有同感。他认为,“中信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金融服务,伊藤忠商事的强项是自然资源和能源,正大集团在东南亚以及中国市场的食品和零售领域有很大市场份额。三家企业都在寻求扩大投资视野,并且对其他领域有极大兴趣,由此他们走到了一起。”
然而,也有部分分析人士表示出担忧。“对中信股份来说,尽管通过这笔股权交易获得了可用来投资的59亿美元现金及地理覆盖范围更广的战略投资者,但这笔交易也令其股权结构更加复杂,降低了未来投资的确定性。”业内人士透露。
特别是当1月20日中信股份发布公告称,由于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对中澳铁矿做出了86亿至110亿元的减值拨备时,与上述相似的种种担忧在市场上扩散开来。
“本次中信集团的融资并不是为了给中澳铁矿输血。前期投资已经基本完成,关键是看后期运营,如果铁矿石价格继续下降,将从会计上做减值拨备,对现金流并没有太大影响,利空已经出尽。”有接近该笔交易的人士曾这样向国内媒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