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两会·中国产业园区2015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两会·中国产业园区2015
 

2015年3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物医药助力
太和经济开发区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明张晓梅张骅李伟山

生物医药助力太和经济开发区升级

2月16日,春节临近,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长假做最后准备,然而在安徽省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和发艺文化产业园内,一些全新的医药生产设备正在开足马力作业,数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也正在加紧施工。

2013年初,太和县启动了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企业又投资8000万元,在园区建设了瑞邦药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薄荷、麝香类香料提取和加工,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000吨优质合成香料———吐纳麝香,年销售收入可达1.7亿元,创利税近4000万元。核心企业是华源医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被安徽省政府确立为阜阳市首位产业,而太和开发区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瑞邦药业的成功经验只是太和县医药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为何生物医药产业能成为太和开发区核心产业,主要得益于安徽华源医药这一全国最大的医药商业流通枢纽。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华润医药集团旗下的一家现代化国有医药企业,总部位于安徽省太和县。目前,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30个子公司、上万名职工。建有现代化仓库20万平方米,药品日常库存量价值16亿元,4000多医药厂家的6万多个品规的药品在公司集散,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2011年4月8日,习近平视察了安徽华源医药,对华源医药的发展及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4年,公司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上缴税金1.62亿元,两项指标再创新高。

近年来,太和经济开发区依托华源医药这一平台,重点围绕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以华润集团、北京悦康药业、贝克联合制药、济南德信佳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医药生产、研发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投产医药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2014年,医药企业产值突破50亿元,上缴利税近6亿元。生物医药岛

为全力推进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太和经济开发区及时谋划了“太和生物医药岛”项目,努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大、国内最重要的医药生产研发基地。“开发区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新药研究员2家,专利技术183项,博士14人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条件建设集医药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岛。”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负责人吴文表示,太和县目前拥有薄荷、桔梗、黄蜀葵、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20余万亩,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即将建设的商杭高铁太和站,太和经济开发区规划实施了12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岛”,走“产城一体”发展道路。

据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晓雷介绍,在生物医药发展上,太和开发区重点将搭好平台、创优载体,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启动了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工作。投资25亿元兴建高端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基地,规划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大楼、标准生产厂房、药品检测检验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目前一期1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开工建设。洽谈入驻项目有:新城疫病毒抗血清项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HIV抗体项目、越洋公司药物缓释系统研发项目等。

开发区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组建科太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了安徽重组蛋白药物共性研究院(省教育厅)和安徽省重组蛋白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科技厅),为太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高端技术研发平台。集散中心辐射全国

在政策支持上,太和县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太政〔2012〕19号)、《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太发〔2012〕3号),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除此之外,太和经济开发区还将依托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编制了总体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的发艺文化产业园,全面整合城关、马集、五星等乡镇的发货制品加工企业,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目前一期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中,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材料供应商安徽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经开工建设。

尚晓雷表示,生物制药和发制品是太和的两大支柱产业,建设生物医药岛和发艺文化产业园就是为了弥补以往产业链不长,集聚度不高的现状,努力打造辐射全国的医药集散中心和国际领先的中高档发制品加工贸易聚集区。“从徽邦香料到巨帮香料再到瑞邦药业,我们企业一直把太和医药产业园这一工业聚集区作为主打产品的核心厂区来建设。”安徽瑞邦药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负责人乔波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