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众说
国家级开发区应建立退出机制
邱丽新(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对于个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在未来发展中出现长期滞后、社会稳定或重大环保问题,应该建立退出机制。商务部正在研究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将关注开发区的发展、开拓创新能力、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开发区行政效能等方面。对于发展水平比较高、特色明显、已经达到国家级开发区水平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行升级。开发区升级压力将普遍加大
贺军(安邦集团研究员):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发展,中国不少承接大量出口加工业务的开发区也面临调整。我们的调研显示,很多大的外资代工产业都因为成本问题准备进行转移。这种情况显示,即使是国内有实力的开发区,也面临着较大的升级压力。一旦旧有的模式不能持续,有什么新的产业能够维持开发区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培育企业比引进资金更重要
王春阳(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对中国的开发区而言,今后可能是一个重大的颠覆时期。所以,在招商方面,应由发展产业转向培育产业环境,尤其是要重视孵化加速产业的功能,要扶持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营,发现并支持瞪羚企业做大做强,将瞪羚企业作为园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用园区经济增量的核心。
未来高新区空间形态已经向高技术社区深度演进,园区要积极改变土地开发模式,利用公共空间,重点引进市场化的新兴产业组织机构培育,大力发展高知识人群团队、加大应用产业及配套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在创新
许丹松(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开发区促进办公室主任):今后中国开发区的发展中心,将从招商引资向优化管理转变,向拓展产业链和服务链转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变,从园区竞争到跨园区之间的合作共建转变。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对于开发区来说,机制体制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新区建设遭遇新模式之困
李欣荣(中建一局五建公司董事长):对于开发区,从我们的视角和研究,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模式有一些变化。比如在新区建设上,我们常看到一个概念叫PPP。这里面,大家说到的PPP模式,讲的最典型的是发改委和财政部,但是,他们的表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社会资本的表述,发改委是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财政部是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并形成一个新的投融资公司。我们作为企业,期待未来在参与新区建设时,主管单位对这个模式有一个高效、规范的指导性意见。外企最看重园区的集群优势
MaureenMao(星展银行副总裁):怎么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使得产业集群本身能够吸引人,企业来了以后上下游、客户都很方便做生意。因为最终企业选择这个地方,并不是因为给他多少土地、多少政策,而是他有没有生意,他生意做起来是不是方便。大家从来没有看到某个外企因为一个土地优惠政策、或一项税收优惠政策而来投资的。
企业选择一个地方,不单单是你的硬件,还有软件、服务、办事效率、服务的稳定性,这是外企最看中的。并不是说,他少交多少税。开发区发展也要有互联网思维
徐祖明(德勤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中国的开发区正在从粗放式的模式,进入精细化发展,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开发区发展也要有互联网思维,原来以开发区为主体,要更多从用户、租户、客户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跨国公司,在办公楼选择时,既会考虑发展商的背景,还会在评判过程中认识发展商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而了解园区管理团队是否具有互联网思维。为企业服务最能体现园区价值
钱江(全球企业不动产协会项目总监):建议开发区的领导朋友考虑,把企业看成客户,让客户进来,让他们抓紧长大,让他们抓紧赚钱,这是最重要的观点。比如说韩国高科技企业进来,有时候技术价值几十亿美元,但没有经济实力,可以把它孵化,给他们一些资金对接,提供尽可能多的市场对接和支持,类似的服务是最重要的。园区发展到了追求品牌价值阶段
余涛(上海益邦智能技术股份公司首席技术官):产业园区的创新,从早期的土地开发,到要素聚集到创新突破,下一步应该是追求园区品牌价值,追求园区相互之间品牌化和差异化优势。大家很清楚,我们早期要依靠园区解决劳动力问题,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发展到技术密集,现在则是知识密集的智慧型园区,也就是说,智慧园区应该是往推动产城融合、提升园区品牌价值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