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和信贷杠杆
催化全球经济危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时飞
消费经济和信贷杠杆催化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全面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在大增。2008年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并未全面消退,而个别国家的技术创新和新能源革命,即使缓解了所在国的经济危机,并一定程度上给该国带来了经济绩效复苏,但在全球经济大环境的作用下,个别国家的积极示范效应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带头作用,经济复苏尚待时日。
陈疴未除,新疾又生。下一轮经济危机的爆发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目前的迹象已经表明,危机的爆发已经指日可待,而导致这一轮经济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就是人们常言的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二:大规模信贷促动经济投资,进而刺激消费增长。
消费经济有什么错?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就曾对消费促进实业增加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过辩证分析。消费本身没有错,但现代经济显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消费本身的功能做了超过符合其自然理性限度的扩张。当消费形成了对经济的明显拉动作用之后,实业体系的增长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的模式不假,但如果对消费的功能做过高的预估,而忽视了消费乃是建立在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公正的分配体系基础之上时,也就是说,消费就成了一系列制度作用的结果,那么,可能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现代金融危机总是在刺激消费和信贷杠杆的双向螺旋效应中出现的。信贷杠杆刺激经济消费,导致了金融业坐收高额利润而调整了信贷方向,从而引发产业布局朝向不合理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金融信贷形成的高额债务链条便将实体经济带入泥淖,也将自己带到崩溃的边缘。历数20世纪以来全球所爆发的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莫不与这一信贷杠杆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2008华尔街金融危机,更是将信贷业引发金融危机的基本缘由暴露在世人面前。
但显然很多国家并未真正吸取这一教训。全球经济增长到今天,人们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的确是经济得以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革命引发了全方位的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良性发展。但消费主义的应运而生,导致了消费逐渐脱离实际的经济发展方向。信贷杠杆更是进一步带来了提前消费的理念,金融业在这一变化中获益匪浅,但分配格局并未因此而出现根本好转。分配格局才是理性合理消费的真正助推器,如果舍弃此一“本”而追逐银行业这一“末”,危机难免出现。更何况,现代金融业已经产生了天文数字的信贷规模,它们仰仗的是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前透支。由于短期效应的缘故,这种情况往往被视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增加的良策。美国在告别2008金融危机,欧洲要肃清2008危机的余波,都是依赖增加信贷规模以刺激消费能力从而拉动经济这一传统路径。
但很明显,这一模式已经风光不再。全球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新兴经济体本身也面临着信贷规模过于膨胀而致使实业普遍萎缩的困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变得愈发不可能。受制于信贷规模的日益膨胀所引发的消费欲壑难平,新兴经济体的实业发展受挫明显,并且,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规模过于庞大难以消化,已经成为随时可能会爆发的火山。不仅如此,国际大宗货物价格的一路疲软,全球能源消费的再次跌入谷底,都已经在提示着我们:下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已经是迟早的事。
以中国为例,一度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在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土地成本剧烈攀升的当下,由于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而错过了最佳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机遇。当中国人力成本优势不再,并且其他生产要素价格开始上涨以后,来华加工企业开始选择性撤退或转移。由于实体经济领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消费能力大幅度降低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当中国无法有效吸收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积极因素,而只能继续仰仗对外出口的时候,国际层面上的产业调整大潮已经开始风卷而来。中国进出口萎缩给全球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已初露头角。在不能根本性地提升中国经济结构以有效吸纳就业规模和提升薪酬标准以稳定消费能力的时候,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的萎缩,加之普遍盛行的对规模信贷作用的执迷,可以预见,全球经济危机的风球已经可以悬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