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中国园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中国园区
 

2015年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充分解读和利用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从中寻找新的“发展红利”。面对当前国家已经释放出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要求,完成对传统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的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园区新拐点:从产业集群向生态集群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意强

园区新拐点:从产业集群向生态集群

一个属于中国园区发展的新拐点、新浪潮、新机遇,正在到来!

从1984年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起点,后来出现的包括高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园、文化产业园、交通物流产业园等各种形式的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和崛起,目前,基本上我国各个省市都拥有自己的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和园区产业,由此也培育和孵化出来一个特殊的行业———园区产业,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园区经济,成为支持和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由大到强的一股“生力军”。

梳理过去30年以来中国园区产业和园区经济发展崛起的最大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园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产业集群”、“产业生态链”驱动,还来自于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不断推出的一系列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及来自中国深厚的人口红利和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

如果说婴儿时期的中国园区需要来自政府持续的“哺育”和“喂养”,才能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下,快速找到一条突破与突围之路,形成自身发展的差异化模式。如今已经三十而立的中国园区建设和发展,显然需要快速建立自己的“自供血”、“自造血”的独立发展能力,从各个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襁褓中快速走出来,从过去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中突围,建立起各个园区的差异化竞争力。

如何将过去“一窝蜂”、“跑马圈地”式的园区发展和建设模式,变为“精细分工”、“精准定位”、“上下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式园区发展新道路、新模式,建立一条面向互联网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园区特色发展模式和道路,近年来已经摆在了国内数千家园区管理者的面前。而当前一些园区先行者们通过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园区,以及打造“中外跨界合作园区”等项目的探索过程中,已经率先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新路子。

首先就是要变过去的粗放式扩张,为精细化差异化发展。真正抛弃过去“跑马圈地”的园区建设老路子、老方法,建立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兴业态园区,真正让园区成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强做大的“孵化器”和“集散地”,要通过培育和打造一大批优秀园区企业为抓手,完成园区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不断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新内涵、新动力。

其次就是要充分解读和利用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从中寻找新的“发展红利”。可以说任何园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必须要结合国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情况,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红利”。面对当前国家已经释放出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要求,完成对传统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的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打造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再者还要快速推动园区从产业集群向生态集群的转型升级。应该说,过去多年来在全国已经建立和形成的一大批“产业集群”已经出现了发展的新瓶颈,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政策红利等不断退出的背景下,如何从传统的制造产业中快速走出来,抓住当前的互联网经济脉搏和浪潮,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相融合,打造和建立全新的园区生态集群,形成以企业和人才为中心的双重生态体系。

应该说,当前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及“东西部经济差异”发展环境,为中国园区的发展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和探索空间,为一部分园区的“先行先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为一部分园区的“小步慢跑”提供了动力,更为一部分园区的“优胜劣汰”带来了危机感。

站在30年发展新起点上的中国园区,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变革颠覆期,需要的不只是国家级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要果断推动园区经济的发展转型,还需要来自各个园区的运营管理者们不断调整思维、创新空间,结合当前的国家新兴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真正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园区发展的特色道路和体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