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评论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评论人文
 

2015年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领导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企业观,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把企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把有限的生命融入企业的成长,把企业的成长融入社会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宋志平企业观之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志平

树立正确的企业观

2012年和2013年,是我人生收获颇丰的两年。2012年11月,我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回想起来,我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是1997年秋天的事了,两者相隔15个年头。2013年7月,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双双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我也被《财富》杂志中文版评选为“2013年度中国商人”。我似乎一下子成了名人,对于社会的认可我自然很高兴,但仍能以平常心对待,并不追逐名利。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展拳脚的机会。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事情,我们这代人经历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拥有了很多机会。所以,我们自身的一些成就,首先要归功于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也付出了很多。回首我在企业工作的30多年,从车间技术员到工厂销售员,从厂长到集团总经理再到同时担任两个企业的董事长,这些年几乎没有停歇过。尤其是这5年,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的董事长,更是鲜有休息。我一般只知道几月几号,却很少知道是星期几。常言道“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任何一点儿成绩的取得都要靠超常的努力,对于我更是“十分汗水一分收获”。

但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也不是个爱出风头的人。实际上我比较认同IBM副总裁罗杰斯在其著作《IBM道路》中的那句话:“我是为了生活而工作。”我是个怀揣理想也十分热爱生活的人,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年轻时还喜欢打乒乓球、背诵诗歌,也喜欢在卡拉OK唱几首怀旧的歌曲。现在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是由我特定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这些年虽然为工作付出了许多,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从来无怨无悔。

前不久卸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后,我的时间宽松了些。我主动给自己放了个假,“五一”假期去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学习了3天,还参观了孔庙和孔林。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自己的道路和使命认识得更加透彻了,也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了。

30年前,我去过曲阜,但那时是走马观花,领悟不深,后来又书面学习了孔子的理论。现在,我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向这位至圣先贤寻求答案,脑子里已经搭建起了孔子的生平、实践与主张的立体框架。孔子的学说是治世和修身的学说,他希望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加强修养,放大善性,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修己安人的方式讲信修睦,最终达到社会的至善。他的德治思想、仁爱精神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对于我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乃至铸造企业家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我的职业历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至善的过程。所谓至善,指的是理想中道德修养的最完美境界。对企业家来说,既要明德修身,还要引领企业实现和谐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这是企业家的应尽之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如能把自己融入这样的事业追求中,时时反躬自省,事事精益求精,那么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会是闪光的、有价值的。

除了立德,企业家还要立功、立言。因此,我今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归纳、整理多年来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炼、升华我的管理思想,为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做些贡献。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一个有精神财富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企业家。

说到“企业家”这三个字,这些年来,在一些场合,有人曾质疑我的企业家身份,因为在他们看来,国企里没有企业家。但我说:“二十几年前,我带领北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成长为一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十几年来,我带领中国建材集团走出极度困难的经营状况,跻身世界500强企业;5年时间,我带领国药集团从年收入400亿元的企业成长为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企业,并且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行列,我是不是可以被称为企业家呢?”

有人问我,与在日本培育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相比,你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我说:“稻盛和夫是我景仰的企业老前辈,我们的相同点都是奉行敬天爱人、包容和利他主义的理念;不同的是,稻盛和夫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巨额财富,而我则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

有人把我比作官员,认为我是局级或副部级干部,其实国企领导人并没有行政级别。还有人问我,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做企业吗?这让我想到了屈原《橘颂》里的一句话:“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但如果重来,以我的性格,我还是会选择同一条人生道路。(下转第十四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