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5年2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东阿里热捧消费类信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京东阿里热捧消费类信贷

一年前央行对虚拟信用卡产品的暂停要求仍无解禁迹象,京东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却仍在大张旗鼓地展开推广活动,相继推出了旅游白条、校园白条等细分业务,最近还提出了向农村市场拓展的目标。

虽然属于信用支付产品,但京东却高调和虚拟信用卡“划清界限”。“京东白条不是虚拟信用卡,我们主要在京东平台内部使用,服务于京东生态圈,不对外部的线上线下商家开放。”京东金融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强调说。 京东白条属消费类信贷产品

京东白条并不是中国第一款信用支付产品。

早在2013年3月,阿里就推出了一款“信用支付”产品,由支付宝根据用户交易数据决定最后的授信额度,最低为200元,最高可达5000元,可用于在淘宝等购物支付,功能与信用卡类似,业内因此称之为“虚拟信用卡”。

次年2月13日,京东白条开启内测,为用户在京东购物中提供“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可享受30天延期付款,最高15000元信用额度,最长分期期数24个月,超低的分期手续费率,并引入保险公司全额保障用户资金安全。

2014年3月,央行紧急下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此后,新浪微博的信用支付产品也趋于暂停,唯独京东白条依然在大力推广。

分析人士指出,与支付宝等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不同,京东白条实际上是一款消费类信贷产品,因此不需要像支付公司那样经过央行备案报批。

官方数据显示,在2014年“6·18”京东大促中,京东白条小试牛刀,用户使用白条后月订单量增长33%,月消费金融增长58%。在“双十一”当天,白条交易额过亿。截至2014年12月底,白条用户达到千万授信、百万使用。

对此,京东金融内部人士解释说,白条与信用卡有着本质的区别,信用卡可以用于任何可刷卡商家,白条只适用于京东平台内部,即使是正在推广的校园白条,学生使用的话也必须首先成为京东用户并在京东消费。 虚拟信用卡解禁仍无下文

事实上,双方最主要的差异应该在于产品推广主体的不同、所使用资金的不同和所处监管环境的差异。

据悉,阿里的信用支付产品是由支付宝推出的,而且资金来源于银行,自然牵涉到监管层面较多。央行上述文件在谈及虚拟信用卡时即表示,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京东白条的资金来源一直是个谜,尚没有信息表明其是由京东的支付公司网银在线推出的,与银行也没有合作关系,更像是京东或者其小贷公司以自有资金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收益与风险都是内部消化,属于运营层面的策略。

《中国企业报》记者也注意到,京东白条在京东金融业务分类中属于消费金融,并隶属于支付业务。官方也声称,京东消费金融旨在服务于京东生态圈,并顺应国家要求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助力消费经济、促进消费升级。

有参与相关监管草案的人士透露,二维码支付监管草案接近完成,报批之后即可公布。而同期被央行暂停的虚拟信用卡仍无下文。

有观察人士认为,信用卡发行都是银行在做,虚拟信用卡与现在的监管条例的冲突较多,利益博弈也比较复杂,短期内估计不会放行。 阿里腾讯悄然跟进消费类信贷

在虚拟信用卡迟迟得不到放行的情况下,阿里已经调整了计划,在去年年底推出了一款类白条产品“花呗”。

蚂蚁微贷官方称,“花呗”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赊购服务,该服务支持符合授信要求的用户在淘宝、天猫上购买部分商品时使用,消费额度上限为3万元,确认收货后次月10日前还款,最长免息还款期限为42天。

靠近蚂蚁金服的人士透露,“花呗”业务与信用支付完全独立。相较于虚拟信用卡合作方包括支付宝、银行等内外部企业,“花呗”在产品结构上相对简单,由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微贷提供资金支持。

今年1月,另一家被暂停虚拟信用卡业务的腾讯也悄然跟进了消费类信贷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消费类信贷产品主要都是银行在做,近年来,大数据授信为互联网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是阿里、京东等一线公司,携程、新浪等其它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它们在消费类信贷领域将成为银行的一支劲敌。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规模约为13万亿元,其中一般性消费贷款规模约为0.4万亿元,预计到2017年,全国消费贷款余额将增长至30万亿元至40万亿元,一般消费贷款规模将达到约3万亿元至4万亿元。

京东金融上述人士表示,校园白条及旅游白条的上线将带来更多的用户及空间,白条还将继续拓宽金融消费的消费场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