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国企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
近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会议公报发布,提出“要加大对国有企业巡视力度,实现对中管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并且强调反腐倡廉建章立制要着重抓好四方面的制度建设,在国企监管方面,提出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这些表述释放出了哪些信号?2015年国企是否会成为反腐的主战场?带着相关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中国企业报》:此次公告释放出哪些主要信号?
彭建国:此次公告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即我国的反腐败正在保持高压态势,而国有企业将成中央反腐重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政府将要简政放权,出资人也是以管资本为主。因此,国有企业或是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力就会越来越大,企业负责人手上的权力也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有些企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把手的权力无约束以及权力无边界,滋生腐败。这一问题,中央已经越来越重视,也正在逐渐加大对国企监管的力度。《中国企业报》:2014年以来,已有多位国企高管“接受组织调查”或“被立案侦查”,从能源领域到通信航空业,有多名国企央企高管相继落马。你觉得为何国企会成为腐败的重灾区?
彭建国:首先,是因为国企负责人的权力过于集中。政府简政放权以后,对企业的具体事务过问较少,而出资人则是以管资本为主,对企业的运营也较少干涉,所以其企业的自主权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自身是直接负责资源的运作,资源配置的权力就集中在企业,在企业法人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权力多集中在一把手的手里,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如果说国有企业的监督监管不加大力度,腐败就很容易成为重灾区。
其次,国企的市场化改革还在进程中,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些许问题。很多企业内部现有的监事会都是由内部任命,领导由内部提拔,自己监管自己起到的效果自然有限,监督无效,就容易产生腐败。
第三,与目前国企的透明度不高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国企负责人把国有资产个人化,有章不循,决策过程不公开,没有把存在的问题向社会公众公开,也是造成腐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报》: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现有的监事会、审计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起到了“摆设”作用,监督根本无从谈起。在你看来,如何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国企的监管?
彭建国:要解决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就要在制度以及体制的完善上下功夫,形成以纪检为核心的监察体系。从监事会这一层面来说,确实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现有的监视制度没有权威的手段,也不能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与查账。有些国企的二级三级公司,监事会下不去,而很多国企的业务运作以及资源配置主要是集中在二级三级公司,很多问题发现不了。所以下一步监事会的工作应该做到横向到带,纵向到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转化职能,政企分开,企业直接管资源配置,在一般权力无约束的情况下,要增加监事会的权威性,把监事会作为平台,将审计、纪检、巡视等各种有效监督力量整合起来,增加权威性,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国资委的外派监事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到现在的事前或事中监督。不夸张地说,没有国资委监事会,国企的腐败问题会更加严重。
《中国企业报》:国企腐败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你觉得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腐防腐长效机制还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下功夫?
彭建国:国企腐败问题的核心,是体制机制缺失。因此,首先要探索长效的监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监管制度,打破内部人控制的状况,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其次,要正确地看待“政企分开”这一问题。“政企分开”有两面性,企业的自主权越大,就越需要约束。权力如果没有边界,没有约束的权力,往往会滥用,会产生腐败,因此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自主权交给企业;一方面要使企业规范使用权力。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权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一把手,对其权力要有制约有监督。
第三,针对国有企业,要做到有效监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要比上市公司更加公开透明。因为国有企业是全体人民的企业,社会公众有知情权。除了要打造“阳光央企”外,还要调动社会、媒体、人民等各种监督力量,这样做国企腐败也就没有环境了。
第四,关键是落实问题。过去,国家要遏制官员的吃喝之风,发了几十个文件都没有起到作用,而一个八项规定就管住了。目前,遏制腐败的这些措施都有,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做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与落实工作,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类改革与分类监管,将反腐倡廉与国资国企改革同步推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