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今日华兴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兴的设计人员不缺锻炼的机会,但在工作中应除却浮噪,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不断学习,增强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才有可能取得工艺改良和技术创新;只有把设计的每一张图纸、每一份文件看成是从自己腰包里掏出的钱,才能将复杂、乏味的技术创新变成心甘情愿的事。

“才尽其用”助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白长鹏

“才尽其用”助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

华兴的“师带徒”制度,影响着一代代员工

华兴董事长孙宪华多次撰文提到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这对从事技术工作的员工来说,既是期望又是机遇。我们这些技术领岗者应该知晓,新形势下如何从事技术工作,如何担当技术岗位,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如何开展产品科技化。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公司的平台是开放的,只要有心用力,华兴的技术人员大有用武之地。

“变脸”中养成好心态

1996年在我进厂之初,我从事公司新产品超高压水切机的安装试制。因为工作努力,不久被调到外协部门从事新产品的零配件采购。新产品开始组装后,我常常跑到车间去学习,因为超高压水切机在当时集结了先进的液压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自己学的是机械,我一心想到生产一线去掌握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于是我给主管领导打了报告,申请到车间一线。别人也许会诧异,远离车间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我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但直到今天,我也没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过。我热爱机械行业,我需要用实践来锻炼自己。

在车间里,我拿着图纸学习液压系统,跟着梁德浩师傅学习设备安装,每项技术对我都有吸引力。那时候,书本和实践是最重要的两种武器,但执着和韧性帮着自己提升技能。那时想法很简单。工作余隙,还要进行旧机床的修复,除了对主轴箱及传动系统维修外,还要趴在机床导轨上刮研,设备组装好了,还要给设备打磨喷漆,每次完工都是满脸泛绿。

设备安装完成后,被“闲置”的我,被调到公司烧锅炉。寒冷的冬天,我早上3点就要爬起来到外面推煤了。虽然我是烧锅炉里面学历最高的,但工作起来却从不含糊。等到同事接班的时候,我脸上已满是黑黑的煤灰。

在绿脸与红脸的切换中,我懂得要认真工作,要尊重工作。公司的每一位工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技术人员,首先要有做事的认真态度,工作的良好心态。

教学相长得真知

在总公司机加工车间工作的日子,是我最值得珍惜的美好的生活。

在机加工车间跟着刘志钢和常忠敏两位师傅学习车床,看他们操作机床的时候我都觉得赏心悦目。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可能练了上千次,任何多余的动作也没有。他们自己设计的工装卡具,能解决长丝杠加工的技术难题。看似简单的工装,实际上是他们多年工作经验凝结的成果。

我能“不声不响”地学到了师傅们积累多年技艺,这让我兴奋不已。我利用休息时间,跑到镗床、磨床、钻床、龙门刨等加工设备上,对着图纸和零件,学习他们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他们的工作看似枯燥而反复,但是枯燥的工作中每招每式都有学问,每一个小小的改进都是经验。

结束司炉工作,我被调入华兴门窗公司从事质检工作。

在那里,我遇到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李经坤老师,他也成为我一生的良师益友。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产品质量的较真劲儿,对我影响至深。从他那里,我不仅学会了处理各种质量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对待产品质量的严谨作风。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却经常和我一样趴在零件上进行检验。现在想起来,仍有流泪的感觉,老一辈技术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公司的“师带徒”制度,至今深刻影响着新一代的员工。

转眼工作已近20年,如今,我也带着一帮年轻人从事着设计工作。

在工作中,我会很认真的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对工作的理解和思路,然后我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让他们去参考设计。我不强调我思路的正确性,我留给设计人员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对员工浮躁不踏实的态度我会不留情面的提出批评。我积极给他们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了解市场,开阔眼界。对从事幕墙设计的人员让他们走进施工现场,熟悉产品的安装和装配过程,对照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找到设计缺陷的所在,在实战中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同时归纳错误,积累经验。在督促同事提高技能的同时,我自己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考虑新产品和系统结构的研发,把技术创新作为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螺旋式技术创新

在我调入华兴玻璃技术公司后,我担当起车间和技术的管理工作。

我从车间干起,白天和工人一起生产加工,摸爬滚打,晚上还要进行产品设计。那时候工作不分昼夜,每天都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门窗工艺虽然简单,但与土建工程交叉施工,一旦考虑不周,就会带来质量问题,丝毫马虎不得。在技术工艺上更是不能有丝毫的失误,任何一个疏忽,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从机械到建筑设计,自己本身就是门外汉。不懂不能装懂,有太多的技能需要掌握和理解。从室外设计到室内装修,从维护结构到主体设计,从外观效果到细节构造,每一项思考都要面面俱到细致入微。

一个人不执着于自己从事的工作,终究会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工作要专注,要细致认真,真正把握产品的质量控制点和设计的关键要素,把自己全身心融入到岗位和工作程序中。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接触的新东西也越来越多。遇到不懂的,我总是先请教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共同探讨。很多来自他们的想法是直接而有效的,既简单又节约成本。通过和他们的沟通,对设计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学习未知的领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意志的过程。

在施工的时候有时需要进行效果图设计,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决定自学效果图设计,并逐渐学会了一些大型设计工具的运用,并在相关工程上得以实施。

这几天去参加省组织的行业标准规范宣贯会,怕影响室友休息,我拿到资料后在宾馆大厅看到半夜。在会上,我对标准里面不完善的和错误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让专家和室友感到诧异。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只有认真学习,才能防止任何细节疏忽,才能找到产品存在的缺陷和产品改良的空间。

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是对原有事物的怀疑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提升,是产品技术进步和市场效益的组合体。技术创新也不是单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需要全员参与。小到工艺改革,大到产品研发和优效管理,我们都可以实现工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

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把握产品研发方向,诊疗企业命脉,走产学研相结合或多措并举的路子,在工作也要不断的否定自己,优化方案,掌握前沿的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才会有出路。

(作者系华玻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