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今日华兴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

来源:中国企业报  

新常态下: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

前几天,我参加了在德州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活动,这次活动规格高,影响力大,感染力强,尤其是听了几位专家、企业家关于新常态的精彩演讲,很受启发。今天,我再和大家围绕新常态做进一步交流。我认为,适应新常态,首先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具备“三不”心态,即做到“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

所谓新常态就是把过去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拉回到正常的速度,实现高质、高效、低能耗、差异化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对企业来说,适应新常态,不仅要进行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用持续创新的思维做事情,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思想、升级心态,升级新的管理方式及经营思路,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不抱怨,不懈怠,不放弃,承担责任,矢志不渝、心无旁骛地干好自己的事情。

先说不抱怨。我们生活在一个抱怨的时代,有的人遇到困难和障碍,条件性地反射就是回避或抱怨,抱怨环境、抱怨政府、抱怨领导、抱怨同事。但是来来回回的抱怨,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困难还照样存在。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讲是由国际、国内环境共同决定的。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西方经济仍处于恢复通道期,国际环境依旧不乐观。国内经济处在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对待这些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市场、新政策,新环境,如果我们还按照以前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发展路子肯定是走不通。

有句话是:人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人最难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落后的思想,守旧的心态,自己习以为常一贯制的做法。新常态下,既然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应对,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在这个到处充满新变数的时代,主动出击,以变应变。

再说不懈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任何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没有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是不能担当大事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挣得是真金白银,经营者的职责就是研究怎么打胜仗的,要的是实打实的真功夫。这些年来,我深深地感到:企业规模越大,发展的压力越大;员工数量越多,肩上的担子越重。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慢了也是退,不发展却只有死路一条。正是这种危机感逼迫我不断的努力,抱着这种想法,不知疲倦,从早到晚,努力工作,没有闲暇思索多余的事情,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专注工作。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这种拼命的工作态度,塑造了我永不服输的性格。

我们华兴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历程,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只能干好,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和借口。经营企业这些年,一想到以前创业时期的种种不容易,那么多艰难困苦我们都挺过来了,看看今天的企业和员工,心里就有使不完的劲头,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所以,我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做事情一定要扎实,要耐烦耐简,不能漂浮,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干啥的说啥,做啥的像啥。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不管眼前的困难多大,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决不能丢掉。

最后说不放弃。发展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长久战,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不放弃,还有一点希望,放弃是一点希望也没有。新常态,既然是“常态’,就是说明持续的时间长,不是一时半晌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应做好长期应战的准备;既然是“新”,就是区别以前旧的做法,就需要改革,需要创新,这个过程肯定会很复杂,很难,很累,很纠结。但管理者就是要担当责任的,就是要处理矛盾,解决矛盾,解决纠结,解决问题的。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你都有办法解决,企业和一个家庭一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不应该恐惧,不应该悲观,更不能放弃,要持续的开发新市场,持续的开发新产品,持续的提升管理水平,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别人更有韧性、更有毅力。形势好一点,大环境好一点,我们的步子就快一点;形势差一点,大环境差一点,我们的步子就小一点,持续的生存下去。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不会冒金山。所有的好的成果都是勤奋、实干的结果。经济新常态不可怕,可怕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光喊不做;可怕的是失掉信心、丢掉责任,消极等待;可怕的是半途而废,轻言放弃,无所作为。真正的适应新常态,就是从改变自己做起,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担当责任,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干好自己的事情。

(作者孙宪华系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董事长)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