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观察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互联网思维”陷入“形式主义”泥潭中,用户的责难看似无辜,其实恰恰反映出传统企业对于互联网认识不足和偏差,也折射出互联网生态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传统企业生硬嫁接互联网只能“很受伤”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意强

传统企业生硬嫁接互联网只能“很受伤”

在阿里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第三方电商零售平台格局已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号称中国空调行业“一哥”的格力电器,近日突然宣布自有电商平台格力商城正式上线,自建的平台,将承担起旗下所有的空调、冰箱,以及小家电的线上销售。

当然,这与格力电器当家人董明珠对“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的认识不无关系。分析她近两年来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不难看出,有了机会,格力就闪身将互联网移植到新的产业环境、商业环境和消费环境中,这正是格力自建电商平台的根源所在。

过去两年来,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行业和传统企业中,面临互联网浪潮的频频冲击,认为“互联网只是改造工具和手段的企业和企业家”不在少数。以至于打着“互联网思维”旗号的变革和创新,充斥在传统企业的营销、研发等环节。

这也就出现了一大批传统企业的纷纷触网:要么自建商城,实施所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网络布局;要么建立粉丝平台,将末端的用户需求提前导入前端的技术创新或产品研发等环节。但是,由于在组织架构、运营体系、商业模式,甚至是管理手段和考核激励体系等重要节点和环节中,没有真正引入“互联网思维和体系”,很多企业最终因此“很受伤”———整体组织陷入了形式主义和浮躁泥潭之中。

当冠以“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创新陷入“形式主义”泥潭中,作为用户难免回头责怪“互联网思维”就是个大忽悠、不靠谱,于事无补。传统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定夺权,继续沿用的是“领导拍板、团队听话、一层一层下压式执行”的传统套路,同时,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由于缺乏推广、缺乏产品支撑,最终也沦为一个广告宣传的平台,所以,第三方电商平台取而代之只是个时间问题。其实,这恰恰反映出传统企业对于互联网认识不足和偏差,也折射出整个互联网存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纵观近两年来,借助互联网浪潮崛起和发展的新兴企业不在少数。大家耳熟能详的除了BAT,还有异军突起的小米、乐视、魅族等等,都是通过从组织架构、商业模式、运营体系等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导入了互联网思维,而不是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对待,才能获得如此广阔的商业前景。

从商业模式来看,无论是阿里、百度,还是一家靠“广告收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与传统的传媒公司相比,阿里和百度的广告收入不是来自于大量的用户和消费者,而是来自于大量的被使用者,即商品和服务的提升者。而传统的传媒公司如报纸杂志既需要用户付钱买刊,还需要企业付钱投广告,结果却是用户群越来越少,而企业投放的热情也越来越小。

其实,这种商业模式并非互联网企业原创。已经出现了几十年的各类电视台,他们原创的大量精美内容,却免费供各个电视用户收看,最终收取的是各个企业大量广告费用。只不过,一大批踏着互联网浪潮崛起的企业们,将这种模式快速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并率先在一些领域和行业实现了真正的颠覆和创新。

同样在当前大量的手机、智能盒子、电视等硬件免费思路背后,依靠的正是企业在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收费上,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再造和发展的重新定义:当大量的智能硬件以超低价甚至是免费的方式完成了对市场用户的抢夺和覆盖之后,再通过持续不断的广告推送、免费内容,以及收费内容的立体化推送,从而建立起“从卖硬件向硬软件、内容”的新型商业模式,真正变“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运营体系。

由此来看,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真正实现对互联网的拥抱,绝不能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是要真正融入到互联网浪潮之中,让互联网变成企业转型和变革的力量,让互联网的思维和理念真正深入企业的骨髓之中,变成激发和刺激企业二次创业的动力和引爆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