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论衡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永无止境,我们既要善学善思,又要善谋善为。也就是说,学习、思考、实践缺一不可。企业家成长的过程应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或者说,企业家必须终身学习。

企业家要终身学习宋志平企业观之八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宋志平

企业家要终身学习

我的床头有一个塑料筐,里面放着我近一段时间内想读的二三十本书。每天临睡前,我都会从里面拿一本书出来读,全部读完后我会把筐里的书放回书架,再挑一批感兴趣的书放进筐里。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好习惯如跑步、游泳等我没有,坏习惯如吸烟、喝酒等我也没有,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这么多年来,我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思考上,数十年如一日。我对自己的总结就是:平生无过人之处,只好读书。

对于我爱读书的习惯,部下们都非常了解。因为我基本上是书不离身,会抓住每一点儿空余时间读书。我读的书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和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无论到哪里出差,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书店转转,能挑到一本好书对我而言是一件高兴的事。每年,我还会选几本书发给干部们阅读。

读书既是人生修行的阶梯,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捷径。多年来,勤于读书的爱好让我受益匪浅。有一次,一位记者对我说:“宋总,我感觉你是个谜一样的人。你职业经历里的几次登场都是救场,当北新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一把手时,面临的都是极端困境,但你一一闯过了难关。”我回答他:“我能做成一些事,靠的就是不断学习。”

我的职业生涯是“台阶式”的,从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到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几乎企业里每一个层级的岗位我都做过。每一个职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都是全新的,要快速适应角色并把工作做好,靠的只能是不断学习。

学习不能死读书或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也不能太过功利,只关注经营实务类的经验之谈。常听人抱怨,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观点往往好听不好用。我的感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许多观点不像物理、化学那么好验证,也不像数学那么好推导证明。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告诉我们经营的真正答案。我们的学习主要在于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工具,进而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坚持学习以外,我还喜欢认真思考,对做完的每件事都认真进行归纳总结。有人评价我是个“师者”,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者”和“总结者”。其实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归纳、总结、思考是一个避免犯同样错误的好办法。

读书学习是我思想的源泉,讲课与演讲也大有裨益。有的人不理解,觉得演讲之类的事凭的是嘴上功夫。事实上,演讲更多是在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这对于企业家来说非常重要。

每次讲话,我都要花时间充分准备,在反复的思辨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归纳出一些新东西。当把一件事情完整表达出来时,我的思想又得到了一次梳理。在与大家的讨论中,我会得到很多启示,原有的想法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所以,我一直把演讲当做重要的学习交流方式。

当厂长时,因北新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有些突破,北京市年度工业会几乎每年都让我去介绍经验;党的十五大前后,我受邀到清华、北大等学校讲课;结合做企业的体会和人生经历,我也曾在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读的河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做过演讲。

到中国建材集团以后,随着企业的崛起,我又被国资委和相关企业,一些省级国资委、地市政府,清华经管学院、北大光华学院等商学院邀请,介绍企业的发展思路与实践经验;我曾被中组部选聘为中央讲师团成员,也是中宣部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还被国家行政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我的演讲之所以受大家喜爱,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内容积极正面,从不讲消极的话,也不吹嘘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乱议论;二是有系统的思考,能较好地结合实际;三是尽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语言比较直白,大家容易理解。最近几年,我受邀出席过一些论坛,也接受过央视、凤凰卫视、报刊和网络媒体的采访,但我都是就自己熟悉的工作和业务领域进行讨论,本着“讲真心的话、真心地讲话”的原则,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有人担心,做两个大型企业就够忙的了,怎么还能抽出时间到处去讲课和演讲呢?会不会影响工作?实际上,抽时间和社会交流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得到难得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也有好心人提醒我不要再出去讲话,实际上,国企领导人大都不愿去公共场合讲话,怕讲错话和枪打出头鸟,但如果谁都不去讲,社会上怎能知道国企的工作情况和我们的想法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的看法是,我们有话要讲出来,我们需要和社会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这些年来,在一次次讲课和演讲的交流中,我对企业改革、战略选择、经营管理、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企业家精神等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升华。历任上级部门的领导都肯定了我在介绍和宣传国企发展、改革和管理经验方面所做的工作。(下转第十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