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除了必须更加关注新增信贷的效益和质量,更多地还得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降准发力尚需“第二点”顶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国栋
降准发力尚需“第二点”顶上
时隔两年多之后,央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再次实施全面降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同时还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
央行此时降准被外界认为是“恰逢其时”。客观而言,这很有道理。包括目前物价水平较低,为降准提供了空间。国际上诸多国家都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大环境下也逼迫中国必须顺应这种潮流。此外,去年四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显示大规模资金外流,外汇占款减少,也为降准提供了条件。降准,可以有效释放可贷资金量,使流动的资金更加充裕,同时也对引导资金成本下行发出明确信号。但是,事物都有二重性,降准自然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甚至是把“双刃剑”。
不可否认,数千亿可贷资金的释放将大大改善市场的心理预期,对股市、楼市、汇市都是一大利好。此次降准是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结合,既照顾总量,又突出重点,对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薄弱领域提供了进一步支持和倾斜。
一方面,有些利好并非真利好。比如楼市。如果引发房价大涨,显然不好。这也不是降准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降准要起到应有的效果,应具备缺货币、货币流通顺畅、金融体系的利率传递机制良好。但反观现实,这三者似乎还不具备,起码不太完备。
目前虽无确切数字,但有观点指出,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问题在于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如果货币总量上放水,不一定能流向急需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反而有可能再度吹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泡沫,令产能过剩行业继续膨胀,甚至影响物价,将前期改革的成绩被“大水”淹没,阻碍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好在央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针对性地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这需要各商业银行做到“对号入座”,不可随意。必须明确,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要保持促进经济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之间的平衡,既要托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又要在底线之上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单靠降准是不行的。所以,在全面降准,还需要“第二点”跟上。这除了必须更加关注新增信贷的效益和质量,防止新增贷款投向产能过剩等正在调控的行业和领域,更多地还得依靠“开渠引水”式供给管理办法,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这不单是金融机构的事,需要形成共识,上下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