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论衡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观2014年随李克强总理五次出访的企业家可以看见,一方面“企业家外交”成为总理出访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从随访企业家的身上也能看出国内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和外溢性。

“企业家外交”有助经济外溢性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展艺桓

“企业家外交”有助经济外溢性发展

领导人出访,带什么人去,都是经过反复斟酌、深有意味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总理随访的企业家中,马云代表着互联网和民众创业;华为任正非代表着中国优势的产业;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则对应此次金融合作的主题。近年来,总理随访企业家已经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现象,可以称为“企业家外交”现象,“企业家外交”现象隐藏着重大的经济信号。

“企业家外交”做了什么,有事实可以说明。回顾2014年总理的五次出访,从五月出访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非洲四国和非洲联盟总部,到十二月出访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亚欧三国,一路随行的中国企业家们在“超级推销员”李克强总理的带领和推动下收获颇丰。一些中国企业的老总或签单,或参加活动。

五月李克强总理访非,中土集团董事长刘志明随访。中土集团获得尼日利亚131亿美元铁路大单。同一天,李克强视察了由中铁承建的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工程,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李长进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现场详细汇报了工程建设情况。时隔一个月,农行蒋超良陪同总理访英期间,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董事长高博深签署跨境人民币合作备忘录。十月,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出现在出访俄罗斯的队伍中,总理向梅德韦杰夫推销中国的“高寒高铁”,而国内供应高寒高铁车辆的企业仅有中国北车一家。

纵观2014年总理的五次出访,李克强总理就为这些企业家们签下了至少1400亿美元的订单。由此可见,“企业家外交”成为总理出访的“新常态”,除了经济效益凸显之外,随访企业家所代表的行业类型,自然也就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家外交”展示中国企业发展趋势。过去中国领导人出访,也会推销一些产业链低端的“中”字号产品,而总理近几年出访所推介的多是高铁、通信等产业链中高端的企业和产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升级优化后的企业和产品推到国际市场,这样看来,总理随访企业家名单中的“常客”,多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佼佼者。

创新驱动,“企业家外交”释放中国企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姿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也正处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基本推动力的中国创新型企业,便是这种力量的倡导者。马云为代表的中国新兴业态产业领域的企业家随总理出访,也正是向世界昭示着中国致力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更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当代中国经济蓬勃的创业激情和创新动力。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为何也会被选入随行行列,这是因为不仅考虑到该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到其“成长性”。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家外交”展示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意图。过剩的产能不代表是不好的产能。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在钢铁、汽车、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重工行业的产能,恰好契合了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让国内过剩的产能释放到国外有需求的地方去,为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路径和选择。

政界领袖与商界精英的同行,给人无限遐想。

从政府而言,“企业家外交”是政府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观念的诠释。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去联系、去争取,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为企业关键时刻“推一把”。尤其是在高铁、通信等公共设施领域,国际市场的买方多为外国政府,更需要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协调。总理在出访过程中担当中国企业家的“超级推销员”,正是中国政府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的表现,也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良性互动,展现新一届政府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决心。

从企业而言,“企业家外交”是企业巧用政府优势的机缘。中国的企业家跟随总理走出国门,通过与外国政府的高层对接,增加了企业家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在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开拓了国际视野。

显然,“企业家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常态”。企业家们怎样用好这一随团出访机遇,自然大有文章可以做。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