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产业公司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主体参与营造
中俄物流运输体系“羽翼丰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多主体参与营造中俄物流运输体系“羽翼丰满”

1月21日,商务部发布信息,2014年中俄贸易逆势增长6.8%,达到创纪录的952.8亿美元。

在中俄贸易正趋火热的背后,一个包括航运、铁路、公路的多层面交通物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在这一体系中的主体,既有地方政府、铁路公司,同时也有港口与民营快递行业。

而根据此前中俄两国的计划,2015年、2020年双边贸易将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中俄间交通物流将面临着成倍增长的货运量。

黑龙江政府欲打造

中俄铁路东部大通道

在商务部发布中俄贸易数据前不久,黑龙江政府推出了一份《推进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工作方案》,将以哈尔滨为中心打造中俄铁路东部大通道,建造三条中俄物流铁路通道。

据了解,这三条中俄物流铁路通道中两条从哈尔滨出发,中至满洲里、绥芬河,再通过俄罗斯到达欧洲,另一条则由绥芬河出发,中至哈尔滨、满洲里后,再通过俄罗斯至欧洲。

“方案中的铁路规划并不是要一次修好,而是分阶段进行,其中一些段落是已经在建或者利用已有的铁路,而有些线路已经进入了前期工作,有些还在谋划之中,比如牡丹江至海参崴、东宁至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这是一个总体的方案,不仅有铁路建设,还有一些货运配套设施,比如要建成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黑龙江省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铁路运输以外,在这份规划中,还包含着公路和水路、民航的交通基础建设,比如通过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海参崴港、纳霍德卡港的建设与经营,以及三江、五大连池、绥芬河等机场的建设。

“多种交通基建的推进能够提供更多的运输方式,使黑龙江成为中俄欧贸易的一个多式联运的节点,能带来整体运输成本的下降,运输效率的提高。”该工作人员表示。

而据了解,通过这一东部通道与俄罗斯、欧洲等国进行物流运输相较于全程海运或海水联运,时间可节省1/2以上;与空运相比,成本可节约3/4以上。

青岛港深入中俄

冷链运输板块

作为海运构成的重要节点,港口也逐渐开始深入与俄罗斯之间的航运构架之中。

1月21日,俄罗斯冷藏船“那瑞”停泊在青岛港的73泊位,船上载着近3000吨俄罗斯冷冻鲱鱼,3天后,“那瑞”又载着1648吨鲱鱼驶往非洲。

这一场景,正是青岛港旗下的青岛港怡之航目前所希望达到的“中俄冷链航运中转站”角色的完整体现———打造一个以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为主的冷冻冷藏物流基地。而“那瑞”是青岛港与冰岛怡之航合资成立的青岛港怡之航所承接的第一艘国际中转船舶。

“俄罗斯冷运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俄罗斯每年的鳕鱼等鱼类产量极大,其中大部分都是需要在中国进行加工或者出口的,前几天才刚有一个俄罗斯鱼企来我们公司看过,也表示出了兴趣。”青岛港怡之航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这一理念并非青岛港怡之航从建立之初就确定的,“以前冷库主要做一般贸易和保税,对国际中转不够重视,口岸通关通检政策与大连、天津港相比比较严格。”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促成这一改变的原因之一正是“发现了这一块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俄贸易在逐渐上升,针对中俄贸易青岛港也在根据运力和箱量不断加密集装箱航线,而冷链运输对于目前沿海港口而言,又是一个新兴板块,相信未来市场空间还会很大。”该工作人员表示。

民营快递纷纷布局

中俄快递小包

民营快递公司也并未缺席中俄两国间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

今年1月,俄罗斯方面放出消息,表示暂不接受各国的普通邮政小包。记者向邮政相关人员也确认了这一消息,该人员表示,从1月中旬开始各地邮政就暂停了中俄普通小包邮政这一业务。

在此一个月前刚刚正式开通的俄罗斯专线小包服务的顺丰则表示自己的业务暂未受到影响,同样布局中俄快递服务的还有申通和圆通两家快递公司—————2014年5月,申通与俄国驿马快递达成合作,而圆通则在数月后开展了“俄易邮”服务。

“中俄跨境电商在增长,而由此带来的快递需求增长也是显然的,布局俄罗斯方面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圆通相关人士表示。

而来自中俄边境的黑河口岸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更好地说明中俄间旺盛的邮政快递需求。从2014年10月到12月,黑河口岸检验检疫站共检疫查验对俄出口包裹2781个,较2013年同期增长583.29%。

在众多主体的参与下,中俄两国交通物流整体体系已经逐渐形成,而这一主体多样、方式多样的物流体系能带来的益处是明显的。

“长期趋势下,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经济互补等因素下,中俄两国铁路物流量会增加,而多样的运输方式会让多式联运得到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系主任王焰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