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2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链对抗乐视魅族围攻小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生态链对抗乐视魅族围攻小米

在同一天,小米科技的两家主要竞争对手乐视、魅族都不约而同地公布了类似的手机战略,打造基于生态的手机产品与小米手机正面交锋。

刚刚履新的乐视移动智能公司总裁冯幸表示,智能手机之所以是红海,是因为行业始终在走硬件形态,只能通过价格战寻求用户。

魅族则试图通过联盟来弥补生态圈上失落的环节,该公司副总裁李楠认为,智能手机将成为智能生活的中心,此次与阿里、海尔合作之后,魅族的智能生态圈还将保持开放,日后会有更多大厂商加入。

红海中的机会

自从2012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就有了“红海”一说,这一点,原本担任联想集团副总裁、MIDH(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中国业务部总经理的冯幸尤其感受深刻。

冯幸将目前的手机行业分为两大阵营,传统制造派和互联网营销派。前者专注硬件设计、制造工艺等,但随着硬件同质化加剧,正在接近天花板;而互联网营销派依托成熟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增加了用户的品牌认可,得以成功逆袭传统制造派。

在他看来,这两种模式有着共同的痛点,也可以说是现在全行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那就是卖的还都是硬件,没有走出硬件这个业务的形态。所以,大家要拼价格,有了很多恶性的竞争,大家就说手机行业已经红海了。

“大家都说换手机,凭什么换,是简单的关注什么性能、什么屏、什么尺寸吗?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样的应用、服务和体验。所以,我说今天的手机市场貌似红海,实则还是很有机会,就看你怎么做。”冯幸说。

乐视的做法即是生态手机,即将上市的乐视超级手机除了结合传统制造派的制作工艺、互联网营销派的营销手段,最大的卖点还是,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作为其内容和服务支撑。

打生态牌突围手机市场的不只是乐视,而且就在同一天,小米的另一竞争对手魅族也亮相了其智能生态圈战略,试图通过手机产品上的智能平台,接入海尔等智能终端产品,将手机打造成为用户智能生活的控制中心。

小米系大山头

乐视和魅族在手机战略上同时打出了生态牌,但是小米公司在生态建设上也并不弱。

表面看来,小米都是依靠硬件盈利,包括整机和配件,甚至一度因此被指为“伪互联网公司”。实际上,经过雷军和小米旗下投资公司的频频出手,一个围绕小米手机的、软硬结合的小米系阵营已经悄然成形。

雷军之所以为业内熟知,除了他是小米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还因为其成功的投资人的身份。在经营小米公司的同时,雷军已经低调投资了凡客、UC、金山、欢聚时代等在各自领域成绩不俗的公司。

去年年初,雷军更是提出了“未来5年内投资约50家类似于小米的公司”的豪言。与此相应,小米及相关公司进行了9项投资,涉及地图、影视、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移动安全、新媒体、电商、手游等行业,累计金额超过7亿元。

记者还进一步获悉,小米公司新近设置了生态链总监一职,主要负责物色符合小米生态链的目标公司。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小米公司给这位生态链总监的量化目标是,一年至少接触150家以上的目标公司。

在乐视公布手机战略的当天,乐视生态的智能终端事业群、云计算公司、互联网应用事业群等负责人集体为超级手机站台;魅族生态圈方面,除了此次合作的阿里、海尔,官方也表示会陆续引入更多的大厂商加盟。

整合成模式关键

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小米系阵营与乐视生态、魅族生态圈相比并不逊色。唯一的区别是,小米公司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将阵营里的公司整合成生态,至少没有明确将它们整合到其手机产品上来。

而如何对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将恰恰会是决定这场手机市场三国杀格局的关键。

历史已经证明,强硬整合是不可行的。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还曾直言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原因就在于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不愿嵌入用户喜欢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

即使能够整合,能否建立盈利模式仍然有待商榷。也有分析指出,用开放的安卓平台打造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除了缺乏配套的支付习惯和支付工具,较低的知识产品保护也会影响正版产品的销售。

魅族方面,就目前的信息来看,搭建智能生态圈虽然可以为手机增加更多的服务和体验,官方主要还是将其视为丰富手机服务形态、增加用户黏性的方式,并没有提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盈利模式问题。

不过,冯幸对乐视超级手机的整合能力很有信心,他说,“有肉、有菜谁都能买到,但是大厨在不在才是关键,大厨是乐视一个非常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是非常有信心,一定能把乐视生态手机做成鲜美的包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