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6版:中国企业·新机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6版            中国企业·新机遇
 

2015年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下,创新者更有作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其文:

来源:中国企业报  

新常态下,创新者更有作为

我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结合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做了一个概括性比较。总体认为,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难能可贵,但谋划未来要讲究科学推进。

中国一段时期以来的高速发展,如果连续多年超过5%,那么这个周期能持续多长?中国的发展从二战以后的1946年开始,进入1981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连续超过5%,这期间当然有的年份不止超过5%,到现在为止有34年超过5%的增长。再横向比较,日本是25年,终点是七十年代。新加坡29年,其他的国家都在二十几年这个发展阶段。在大的经济体当中,中国所持续的时间,是历史没有的。

所以厉以宁院长说道,这个新常态经济降速是由经济规律决定。再从增长值来说,这次达沃斯说,现在的7%比原先的10%都高。去年的增量历史上几乎是最高的,所以关于新常态,粗看起来让人有点悲观,好日子好像过去了,实际上经济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按照美元汇率,中国的GDP有一组数据。主要体现在1990年、2002年和2014年。1990年的时候,按照美元计算的中国的GDP是美国的13%,中国就是13厘米的一棵小苗,到2002年日本长高了一点,中国仍然还不到1米呢,到了2014年,日本1.5米,中国是3.34米。1990年的时候,日本相当于一个1米的小孩看一个13厘米的婴儿,到2014年相当于一个1米多的小孩看到姚明,只不过位置对换了,中国成为高个子了。所以新常态应该看到中国的发展积累了优势。

有关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有三个指数。第一个就是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很有名啊,中国2001年-2013年的名次一直是三十左右,和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不大符合。第二个就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这个很有名,多年来对世界竞争力做排名,300多项指标,我列举的是2000年开始的竞争力。当时中国大陆没有让人觉得特别高兴的排名,这与创新不足有关。

还有一个指数是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名第一是效率指数,但是整体来说34位,创新指数还是差在这儿,中国香港排名第八,新加坡排第三。这三个指数都对创新提出了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创新很不足。

除了指数分析,再就是世界企业500强的企业演进。201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有95家企业,美国曾经有200来个企业,第二个就是日本,日本有超过150个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而中国呢,从刚开始的十来个企业,到现在百十来个企业。

另外一个就是专利技术的申请,这就是PCT专利申请,通过PCT申请国际专利,可以加快申请速度。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年将近6万了,破纪录了,日本有4万多,据此判断,这两个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创新是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从区域上分析,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通过对各省经济发展的数据比较,PCT专利贡献最大的是广东。

2013年以来,世界申请专利按企业来算:松下第一、中兴第二、第三华为。中国两家企业居前三名,而且2007年开始,第一名就被这三个企业轮流垄断了,华为曾经得过第一,中兴得过第一,松下也得过第一。为什么广东研发这么厉害,他们好几千项。

再值得比较的就是高校所体现出来的实力。在中国北大和清华无疑是代表。在美国,加州很厉害,加利福尼亚大学排第一。北大在2012年进入前十,清华是第17名,但是2013年这两个学校都后退了一点。

我们在国内做专利申请很投入,每年中国的专利局接受的申请最多,从专利申请的总数中看,异军突起的就是江苏。在前些年,广东表现特别突出。山东作为江苏的邻省,也应有所作为。山东最后一年是第四,山东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在发明专利上,山东按照总量是第五,发明专利的申请也是第五。

我之所以拿专利说事,因为我有一个基本的看法,那就是咱们的经济发展总量是举世无双的,咱们在创新能力上,确实还有一些差距。所以,中国的企业同行,应向华为、中兴学习,也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打出一片新天地。

在此,我想特别说明,前几年有一个消息,中国的新能源很厉害,申请专利占世界申请的80%多,涉及三种新能源,但是发展到后来呢,我们只是在本土申请的多,在外面申请的少。中国三种能源在外面申请的比例只有2.3%、1.0%、0.6%。我当时想,这需要我们走出去,也需要国际化的人才。

我特别欣赏胡锦涛同志曾经在报告中总结的“二不”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看到了问题,中国人不能丧失士气,但是也不能看不到问题,不要妄自尊大。

所以说,今天咱们相聚在这个会上应呼吁,既需要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地方领导的科学决策能力,又需要在座的企业家和人民的信心、勇气、智慧、创新精神和辛勤努力。新常态,给每一个创新者都准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