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软实力”化解并购“硬骨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善用“软实力”化解并购“硬骨头”
提着钱袋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如果到了异国他乡也任性,那么“打土豪”、“斗财主”等国内发生的事,照样会找上门。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专家由此认为,中国正在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对刚刚加入“全球化企业家俱乐部”的中国企业家来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有的还处于兴奋的全球狩猎阶段,有的已经品尝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的苦恼,有的则直接遭遇了乒锵铩羽。商务部不久前有过统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是40%。反过来说,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失败率为60%。
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为什么我们的并购屡遭不测?对此,有很多权威人士做过很深刻的分析,总体看,这些风险包括法律的、政治的、财务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针对这些风险,不同的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很多学术或实操层面的剖析,在此,笔者不再班门弄斧,但想说的是,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家们,如果能“搭乘一艘亲善的、亲和的文化之舟”,或许能让“走出去”的路更顺畅一些。
不久前出版的《2014中国企业国际化蓝皮书》认为,文化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它虽然经常被拿来和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提并论,但在企业并购中,文化软实力能发挥足够大的力量。善用文化差异,企业就拥有软实力,处理不好文化差异,就会变成破坏力和杀伤力。
在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异客观存在,这就导致东西方商业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推崇契约精神,尊重程序正义,而我国企业家,讲江湖义气,重个人感觉,是非面前,尤其面对比自己弱势的公司,难免流露出任性的一面。
在西方社会,契约精神是商业的主要约束,因此,他们在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前,重视尽职调查、合同草拟以及法律文书的收集等,而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讲究“一诺千金”,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重视口头承诺,强调信任和人品,但对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力,没有西方人那样的入心入脑。
“尊重程序”也是西方商业文化中的重要体现。西方企业家普遍认为,只有公正合理的程序,才能取得必然的、合理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相关的程序和步骤是不能省略的。而中国的企业家,强调“奇迹”、强调“结果”,并且积极寻找“捷径”。我们的这种做法,往往不被西方人理解,造成沟通和决策障碍。
在笔者接触到的企业家中,常听说“并购容易,整合很难”。这从一个方面说,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很多企业具备海外并购的能力,但是,也仅仅是技术上具备,要想形成“1+1>2”的并购效果,必须做足“软实力”的功课。中资在海外并购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并购变异屡见不鲜,例如TCL对汤姆逊的整合难题,海尔管理全球海外员工的文化挑战,华为海外人员实现本土化的努力等等。
文化的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在企业并购上,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富有挑战性。但文化再复杂,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问题是在跨文化沟通中,能否做到相互了解、建立信任。毕竟,信任是一切商业合作的基础,而尊重对方文化则是信任的基础。
有多年海外之旅的福耀集团,发展至今,在欧美等国际市场上可谓“畅通无阻”,这与福耀集团潜心打造文化软实力不无关系。福耀董事长曹德旺就说过:“走出去”就要入乡随俗,要学会尊重对方文化。这样,别人对你才会敞开胸怀,最终才能从合作走向“合体”。
中国政府在最近推出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正式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这将极大鼓励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商业版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创造力”、“市场机会”、“勤劳踏实”等元素,都能成为代表中国商业文化的关键词,用好这些关键词,处理好文化差异、善用文化差异,中资“走出去”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