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银行在中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艺术银行在中国
王利博制图
2014年12月30日,被冠以“国内第三代艺术银行”的广州“艺术银行”,在中国财富艺术馆挂牌。“只租赁不买卖”,对于“第三代艺术银行”的这种经营模式,艺术圈内的人们更是褒贬不一。
流行“零花钱租画概念”
当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有了“典当行”的2014年,普通人希望得到一件珠宝、手表等奢侈品,就没那么难了。
这里的商品一般都比大型商场的专柜产品便宜30%左右。
2014年12月,当国内“第三代艺术银行”终于落地时,公众对这个“艺术品商铺”还是充满了好奇。
日前,创办发起人江因风在接受某媒体访问时,再次给出了解释:“广州的艺术银行,主推零花钱租画概念。”
“零花钱,让公众感受到了当一回小朋友的快乐”。1月28日,广东一位刚刚退休去西班牙旅游的画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事实上,就在广州“艺术银行”收获了第一批意向签约艺术机构小洲艺术区、乔十光美术馆和收藏家陈必昌、艺术家郑宝成时,广州“艺术金融服务中心”也开张了。
早在2006年,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徐汇区共同筹建的“公共艺术银行”被称为第一代;而此后在北京成立的墙艺术中心属于“第二代”;“只面向机构租赁油画、国画与漆画等艺术品”的广州艺术银行属于“第三代”。
一位50岁的书法爱好者在微信上表示:“我今天写了20幅字。或许我的作品也可以走进艺术银行,未来的租赁模式,我支持。”
“从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看,这个举动是有着深刻意义的。”某位高校艺术学院教授对记者发表了观点。
就在台湾富德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推出“2015年春季拍卖会”消息的1月26日,北京首都体育馆里那些爱晒太阳的大妈们笑呵呵地回答记者:“我有零花钱,可以租到早些年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吗?”
收藏品细分市场成新宠
艺术家们,会像小孩子得到零花钱那样开心吗?他们知道,在瑞士,90%以上的人“内心住着一个艺术家”。他们每年至少参观一次艺术展。他们的幸福指数,偏重于对艺术生活的向往。
也是在2014年11月,山东第一家艺术银行———艾达艺术银行项目成立发布会在青岛威斯汀酒店举行。在艾达艺术银行行长王强眼里,艾达集团美国总部派来“发言人”与40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代表见面,足以证明中国市场对于艾达集团的重要性。
艾达集团也感觉到了中国富商对于“拍卖名画”的热情。但经验丰富的他们,已经开始细分这个市场的各类需求。
用收藏实现文化理想,表达自己“一种刻骨的文化诉说”的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有能力在自己的中式庭院办公室摆放徐悲鸿的《醒狮图》。
这样的收藏家,自有大拍卖行为其服务。江因风想着的却是“市场严重饱和过剩,画廊和美术馆积压大量的书画、雕塑、红木家具”。他听到很多画廊老板说:“艺术品也是商品,都是艺术家们的心血之作,不应该沉睡。”
而在欧洲,顶级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作品只需要100美元。
早在2012年,汉庭酒店创始人就写文章谈过挑选酒店房间装饰画的心得。他希望有服务公司可以提供各类风格的装饰画,像换花木那样,把不同艺术品展示到酒店大堂或者商务套房,提升连锁酒店的文化品质。
互联网时代
艺术品走进平民
互联网时代,很多可能性会瞬间“爆发”。
1月28日,《艺术战争》平台透露,继艺术电商哈嘿和艺客之后,南京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与北京易麦科技公司合作建立的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中艺易购”30日上线。
艺术家们兴奋的是,不但有最低500元的作品零售价满足普通百姓需求,还有中国根艺术指数研究院助力的“保真数据库”建立。中国艺术家、艺术院校、美术馆、批评家、策展人等全世界范围内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让购买者在一个公开平台上选择。
艺术品走进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时代开启。
自称有着强大股东背景的艺术品电商“艺术网”微信平台的广告词是:“改变艺术世界,人人都是收藏家。”在2015年1月1日举办的杨勇等人“限时拍卖”活动中,记者看到,新年专场的画品大致估价在3000元到2万、5万元。
1月4日,HIHEY艺术网创始人兼CEO何彬的“艺术品电商模式”成为“北大案例大讲堂”的第一个艺术品文化产业案例,何彬也成为“最年轻的演讲者”。
与北大精英们的探讨,让“艺术电商模式课题”成为新热点。就在1月24日“水墨专场”举办后,仔细研究了画品风格、画家名气、艺术价值、价格后的爱好者,再次聚集在1月27日的“余根柯2014年作品《那么近那么远》拍卖中午场”。记者观察到,到下午15点30分,阅读者达到329人。
有人评论道,“犹如茶叶、咖啡市场的培育,中国需要耐心培育艺术品电商市场。”
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00—2014年,每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做过专题研究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芮萌基将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和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进行了一个比较,“根据指数,所有艺术品十年当中平均年回报是7%。而标普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是7.4%,不难看出,艺术品回报和股票市场的回报是不相上下的。”
当艺术界、企业家大佬们盘算着市场收益时,“反腐”的深入,让艺术作品“接地气”成为当务之急。企业家要承认新常态,艺术家更要适应“新常态”。一位35年前就开始创作的画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如果决定一辈子靠这碗饭活着的话,每个人都要深刻思考,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格。”
15年前就拍摄“大艺术家画马”并制作成书籍、碟盘的书法家马岩表示:互联网时代,艺术品销售需要新探索。艺术家要活得滋润,产品必须有质量、有市场。
画廊是销售商,画家是生产者。“高处不胜寒”也好、“接地气”也好,总之,卖出去才是“价值”。
考察多个城市市场的江因风,判断是正确的:“第三代艺术银行”出路是为大宗消费者服务。像小米老板雷军学习海底捞企业“超出你需要的服务”价值一样,江因风营销的就是“那看不见的市场份额”。
上海西郊宾馆某高档别墅区内,一栋别墅的租金在年100万元。物业公司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该类别墅的住户大部分是私营企业高管和外国企业驻中国的代表。他们对各类艺术品的欣赏能力颇高。多年来物业部门都是把这个自主权交给他们自己。这些人都读过中国企业家收藏艺术品的故事,也希望像企业家王中军喜爱陈逸飞的画品那样,把陈逸飞的作品挂在家里慢慢品味欣赏。相信他们肯定喜欢租赁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