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调查
 

2015年2月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2家药企出京:企业依旧保留“北京身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凌林

22家药企出京:企业依旧保留“北京身份”

1月19日,北京万生药业公司与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签订对接协议,万生药业在该园区拿地150亩规划建设原料化学合成工厂,完成企业全产业链生产,固定投资达4亿多元。

由于到外地办厂存在监管政策问题,按政策规定建工厂必须在当地申报审批,并可能失去北京的品牌效应和部分首都市场,这是北京药企在外迁过程中所担忧的问题。从北京到沧州

“如果没有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我们公司的发展规划可能还要往后推。签约是个历史性突破,经过政府和企业3年的努力,落户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终于有了实际的成果。”万生药业副总经理梁云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天签约的还有另外21家北京兄弟医药企业的代表。

为承接北京医药企业落户沧州,京冀两地政府在沧州临港经济开发区圈出6.1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建设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沧州渤海新区成为北京医药企业外迁主要承接地,项目总投资达61亿元。“在产业链上,原来我们的生产原料都是从外面采购的,采购成本高,如果由我们自己生产,这部分的附加值就可以保留在企业内部,既节约成本,又增加利润。”梁云松表示,通过在河北建厂,实现了企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解决因为原料药缺失、供应不足而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同时享受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和河北的低成本优势。“目前公司正加紧设计、规划,两三个月后就可以开工建设了,预计6年内可以全部建成投产。”梁云松告诉记者,如果顺利的话,2015年底或2016年初投产。目前公司的产值达5亿多元,公司很快将达到10亿元级水平。“这几年我们往天津蓟县和河北沧州调研来回不下10次。”梁云松说。

当初,北京市政府方面有意向从天津的蓟县和河北沧州两地选择一个来承接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北京市政府多次组织有意向的企业到两地调研,最终选定渤海新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沧州的政策更好。”梁云松说。曾经的顾虑

对北京企业而言,优惠政策是否能延伸到属地之外,是他们外迁的重要考量。因为在北京,企业显然具有属地带来的政策、品牌及市场优势,如果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就不会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

梁云松告诉记者,药业企业受药监政策制约,药批文号存在管辖问题。如果单独到河北建厂,那么北京报批的产品就不能在河北生产,必须重新报批,这就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麻烦。

这次落户沧州的22家药企得到政府承诺:将一定程度上保持“京籍”,在药品监管方面享受北京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同等政策。梁云松特别强调,“这个政策对我们很重要。”“当地建厂必须在当地注册和监管,以往这个政策始终没能突破,绝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王颖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次沧州医药新产业园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设,让企业保留“北京身份”的政策创新已征得国家有关部门初步同意。

解决了身份难题,产业园迅速得到北京医药企业的积极响应。目前有入驻需求的企业达到47家,涵盖北京市制药企业中双鹤、万生、协和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重点企业。政策创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北京为缓解人口压力,减少对环境影响,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发展高精尖产业,退出一般制造业、低层次产业,但如何打破“一亩三分地”,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却成为京津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政府和公司几年前就开始着手对接工作了。但政府在推进过程中,因为受相关政策的制约,遇到不少阻力。”梁云松说,这次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后,推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事实上,为了促进京津冀企业联姻,三地的各个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尝试打破传统条框。

如税收问题,因为直接关系到各地方的财政收入,一个企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涉及税收如何分配,往往成为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的核心问题。

而按照相关规定,一个企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企业分公司的税收要汇总到总部进行缴纳,总部地区政府再依据分公司缴税比例给予当地适当返还,导致总部所在地在税收征收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去年10月,京津冀在廊坊市固安县签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地将建立税收利益协调机制,解决了税收分配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让三地都跳出了“一亩三分地”的条条框框,结成协调创新共同体。京津冀产业的协同,也给多方带来了实惠。

打破了政策创新的瓶颈和“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实现政策创新,将优惠政策延伸到属地之外成为撬动协同发展的“重要杠杆”。正是这种政策的突破创新,为医药企业打消了顾虑,对北京其他产业的外迁也具有示范效应。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