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5年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资一周要闻(2015.01.16—01.22)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资一周要闻(2015.01.16—01.22)

1.张毅: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手软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1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国资委主任张毅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国企、心忧国企,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再次强调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体现了对国企的重视、关心和殷切期望。央企负责人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坚决落实中央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手软,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点评:有学者称,国企正在被开辟为第二反腐战场。一方面显示出中央对国企的重视,一方面也说明形势的严峻。改革关键之年,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战争。2.国资委晒2014反腐倡廉“成绩单”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在1月19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上,国资委纪委书记强卫东盘点了2014年国资系统反腐倡廉的“成绩单”: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171起,处理548人;国资委和央企纪检监察机构函询2119人次,诫勉谈话9218人次;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70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54人;挽回经济损失9.2亿元。此外,2014年,国资委机关印发简报数量同比减少38.6%,会议费同比减少49.9%。中央企业会议费同比减少53.1%,业务招待费同比减少47.7%,差旅费同比减少17.7%,国(境)外考察费同比减少26.4%,办公费同比减少32.2%。

点评:这样一份“成绩单”让人欣慰,也让人痛心。欣慰的是,新的反腐制度措施正在发挥作用。痛心的是仍有如此多的人“顶风作案”。期待国企反腐早日取得“压倒性胜利”。3.国资委首设总会计师职务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经济观察网19日消息,国务院国资委在新的一轮领导干部职位调整中,首次设立了总会计师一职,首任总会计师由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原局长沈莹担任。报道援引业内人士分析说,国资委首次设立总会计师职位或将与国资委本身即将进行的国资监管功能的调整有关。这意味着要把国资委的功能、目标和主要职责将从以往的“管人管事管资产”聚焦到“管资本”上,未来国资委作为“纯粹的出资人”,其功能、目标和职责都应围绕“一个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和投资的国有股东”来界定,此次设立总会计师职位也可以解读成为这种转型做准备。

点评:随着国资委职能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在政府机构设立总会计师虽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4.傅成玉首次阐述中石化转型构想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腾讯财经16日消息,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在中石化年度工作会议上阐述转型构想,称随着拥有8000万消费者的非油品销售平台的逐渐增大,尤其是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撑后,中石化加油站卖油业务会成为副业,消费者未来在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加油可以不花钱了。在该会议上,傅成玉还阐述了中石化未来五大经济增长点:发展天然气业务,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非油品业务,推进跨界融合经营;布局节能环保产业,成立专业公司;有计划地发展新能源,形成新能源产业体系;布局发展新材料,研究探索开展3D打印业务,为开发3D打印材料创造条件。

点评:事实证明,跨界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也已成为企业长远生存发展的“必杀技”。目前,中石化已经开始思考并着手准备转型了,其它传统能源企业选择好跨界的方向了吗?5.*ST二重或成第二家退市央企

关注指数:★★★传播指数:★★★

事件:大众证券报消息,19日晚间,*ST二重公告称已累计有58亿债务逾期。前不久,*ST二重发布了2014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4年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由于*ST二重暂停上市,其将很有可能在2014年年报公布后终止上市,成为继长航油运后的又一退市央企。*ST二重是重型装备企业,主要为冶金、矿山、能源、交通、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等行业提供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关键基础零部件,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但由于近几年重机行业深处低谷期,*ST二重业绩不佳,徘徊在退市边缘。

点评:相对于*ST长油,媒体和公众对*ST二重是否退市的关注度下降了很多。大抵是人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市场的决定性力量了吧,央企也不能例外。(点评人:孟书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