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日记
来源:中国企业报
西行日记
12月21日西宁
老袁的东方地毯缘
青海的地毯市场虽不及新疆大,不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藏毯,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与波斯毯、东方毯并称为全球手工地毯的三大代表。
已经从事地毯销售的袁老板深刻感受到了青海消费者对地毯的喜爱。从此前完全的一个门外汉,历经七八年的打拼,袁老板如今已经做到每年20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成为青海地区数一数二的地毯销售大户。而东方地毯在这其中已经占据大部分份额。
谈及与东方地毯的合作,袁老板由衷地感到满意,“包括人的方面、产品方面都很不错。如果不太合拍的话,也合作不了这么长时间。”
实际上,袁老板与东方地毯的合作从其进入这个行业便开始。“当时他们公司有一个兰州办事处的经理来找我,很快就开始合作了。”
最开始袁老板对地毯行业并不是很了解,“虽然知道东方地毯这家公司,但对他们的产品不是特别了解。当初他们跟我们谈的时候,产品方面我觉得在西北市场可以做,从那时候就决定开始合作。刚开始的时候,销售量各方面比较差一些”。袁老板回忆说。
“在七八年前的青海,像东方地毯这种高端的产品还不太多。不过在城市慢慢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与东方地毯的产品开始合拍了”。袁老板表示,“目前,在西宁这个地方,说起东方地毯,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除普通消费者以外,酒店等工程地毯需求方,也都会知道东方地毯。”12月23日拉萨
次仁尼玛和他的《藏毯志》
在位于“拉萨藏毯大厦”的拉萨地毯有限公司,我们见到了中国藏毯协会会长次仁尼玛,他同时是这家企业的董事长,西藏人大代表、西藏工商联副主席。
整个一栋楼都是次仁的产业,一楼是他的藏毯展示销售中心,二楼是一家西餐馆,三楼出租给了四季酒店。展示中心面积有500—600平方米,展品很丰富,并且很重视西藏文化内容,其中有一个房间放置了四台纯手工织机,几名女工正在劳作。企业历史较长,是一个1953年就建成的企业。
次仁很敦实的样子,不似想像中藏族人的身材,但面容却是典型的藏族人。说着很好的汉话。
像北线的丝绸之路一样,是不是南线也存在一个这样的商业活动的生命线?在次仁看来,这条线的重要性超过自己的一切。他于是耗时三年、查阅了包括国内、剑桥、印度等地的多国图书馆和博物馆,撰写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藏毯志》,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个内容,还有一部分则是藏毯在瑞德美加等地的影响力,已经快要出版了。
次仁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藏毯曾经在全球有过一个相当流行的时期,经常有古毯拍卖活动。现在的北京和上海也经常有。经常一两万的地毯200多万元成交。
次仁联合多方面在2002年创办了藏毯出口协会,200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藏毯协会,首任会长是阿沛阿旺晋美。藏毯博览会是其中很重要的工作。
次仁说,我们和东方地毯的韩总、何总都很谈得来,我们希望用东方的技术、我们的文化思路,做好市场。他估算青藏地区的市场可以到17—18亿元,并且前几年这个数量曾经达到过。除此之外,还需要政府做好规划,因为它不只是产业,更是文化,喜欢藏毯是一种文化意识。12月25日银川
清真寺里边的东方地毯
王利强来自银川100多公里外的吴中,有二三百万元的年销售额。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沉稳的人,应该有40多岁。
王老板不是本地人,老家是陕西榆林通镇,他说那里手工作坊很多,他很小便接触地毯,也深知当地人以至于延伸到整个西北地区对地毯的感情,所以后来到银川后继续做这方面的生意也是顺理成章。
他是一个有心人,他苹果手机里贮存了相当多做过的工程,伊斯兰清真寺占了很大比例,当地风情很充足的那些图案一览无余。
他是我们这一趟行程中唯一一个谈到更相信产品质量的人。所以,他也吐槽了一些市场上的产品还不够好的话,比如厚度不足、水洗质量不足、价格相比一些新的中小企业无优势等等,这当中他还直言东方地毯的产品客观讲也不完美。一旁的老吕就不断地向他解释如何如何。
王老板和东方地毯结缘还要上溯到2009年上海展会上,他在琳琅满目的展台中一眼看到了东方地毯的手工毛毯。过去摸一摸,果然质量没得说,就这样开始了他与东方地毯五年的合作。他业绩稳定,基本保持在300多万元的销售额。他积极做消费者与厂商的沟通,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块块毯。开始是向公司提伊斯兰风格的图饰,后来经过实践和沟通又总结出消费者的文化意识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大红大绿向中间色过渡。
他说,经销商和公司是一条线,一个利益。不能卖一天算一天,所以质量关非常重要。并提出建议,要经常有新产品开发。
他说,要把产品研发放到销售的最前沿,深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一次,一家清真寺需要一个100条块毯的加急订单,还对设计提出了与当地情况更贴近的要求。几番周折,地毯提前交到客户手中。(本栏目稿件由本报记者陈昌成、雷景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