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月2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场的启动首先是要解决各方面的意愿问题,但目前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对光伏项目认识仍不够清晰。

首批项目试点将确定
光伏下乡困难重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首批项目试点将确定光伏下乡困难重重

2015年,将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关键一年。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能源转型被更多的投资者所关注。

自2014年10月光伏扶贫推出后,光伏扶贫、农村光伏屡被提及。预计2015年首批光伏扶贫项目名单将确定,第一批扶贫工作将会重点展开。每户或多收超千元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常务理事徐晓东认为,“农村光伏应该看成是转变发展模式的一种表现,或者是切入点。它实际上是未来城镇化过程中能源的一种新道路的组成部分,是改变我们国家能源结构、转变发展模式的一种组成部分。”

据权威人士透露,财政部日前组织了一场农村能源革命座谈会,“希望在农村能源革命方面做些事情”。

光伏扶贫自2014年10月推出后,一度成为热词,认为这或将撬开农村光伏市场。

在农村分布式光伏发展商业/融资模式探索研讨会上,亚洲开发银行高级能源与碳融资专家沈一扬表示,光伏扶贫就是能够把很多贫瘠地区、偏远地区通过原先的补贴能够变成一个长期的收入来源。“实际上光伏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而且通过在很多边远的无电地区,通过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甚至把光伏跟光水相结合、光伏跟牧业相结合,有很多方式让农村农民有更好的收益”。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吕锦标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扶贫目前需要做好,”事实上也是一种光伏普及和推广,同时“每户农民一年还可以多收入一两千块钱。”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看来,在农村中发展分布式是最有前景的,农村拥有比较多的空闲面积。李俊峰估算道,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1元钱计算,再加上20%左右,就是1.2元/度,在山东,1千瓦可以发1250度电到1300度电,由此计算,一家如果装4个千瓦的太阳能,大概是5000度电,则可达到6000元钱,那至少可以有1200元到1500元的纯利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不过,较早一批涉足农村光伏的企业在推广中却遭遇了实实在在的难题。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电站事业部市场总监李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做这么多项目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农村对于光伏项目的认识不够,农村市场的启动首先是解决农民的意愿问题,目前广大农民,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对光伏项目认识不够清晰。

关键问题还有“初始资金有限”。李琛表示,“农民相对比较贫困,让不太富裕的农民拿出几万块钱装一个电站还是比较困难。”

同时,“投资收益如何保证也广受关注。”李琛坦言,“农民对光伏的发电量和收益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认识,加之屋顶结构参差不齐,设计安装难度较大,农村居住比较分散,而且目前的补贴发放也不够及时。这些都对农村光伏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一位多年从事新能源领域研究的专家直言,企业做一个20兆瓦或者100兆瓦的电站,所有的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相比一个小的电站,几个千瓦、几百千瓦的分布式低得多,同时,运行成本也相对低得多,但是,盈利水平则会相对高很多。“如何推行财政补贴很重要”。成本还比较高

事实上,“我们低估了分布式的困难,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分布式的困难。”李俊峰如是说。

从以往实际经验出发,李琛建议,完善政策优化性,简化申报流程,并网及接入,还有资金兑现的工作流程,规范电价政策,及上网收入制度,支付及时性的信用保证,这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加强技术的可支持性。”李琛解释称,“目前整个村安装光伏电站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的电网市场相对比较差,接入和容量都有问题,并且农村的电网改造和升级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建议政府完善一些技术规范和要求。”

吕锦标也提出,“如果达到农村光伏上网,目前成本还比较高。”

因此,李琛认为可以“统筹资源可利用性。对于城镇化屋顶的资源统筹布局化整为零,有机结合,建议采取整片开发的方式,加大宣传为各方面投资建设提供积极性,降低农民投资的风险,让资源得到合理化的应用。”

晶科能源董事长兼创始人李仙德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基地,中国也将进入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光伏在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撬动的经济规模是惊人巨大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项目融资,光伏是一个投资行业,作为投资行业只有盘活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光伏才能规模化发展。金融改革,电网改革都将对光伏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