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东方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东方视界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洒新丝绸之路的美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播洒新丝绸之路的美丽

丝绸之路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大漠驼铃。

大漠驼铃的丝绸之路是寂寞的;大漠驼铃的丝绸之路又是繁华的。寂寞的是自然,是路途;繁华的是文化,是心灵。是丝绸之路的旅者,用自己的寂寞换来了一个时代的繁华。

从这个角度讲,丝绸之路上一直绽放着灿烂的鲜花,那是开放在人们心灵中的文明花朵。因为交流、融合、重塑和升华,文化的鲜花绚烂多姿且生机盎然。

无论是维吾尔族、蒙古族,还是藏族,这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都钟情于一种叫做“毯”的东西。以图腾、宗教符号、自然景物作为图案,“毯”不仅是这些边疆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也承载着这些民族的文化和情感。尽管,我们都习惯地称其为地毯,但这些“毯”却被铺在地上,垫在马鞍上,挂在墙上……毫不夸张地说,无处不在的“毯”就是开放在这些边疆民族家中和心中的花簇。

由此,“毯”所代表和承载的不再是哪个民族文化,而是多民族的文化。正是这个“多”字,让“毯”变得绚丽而繁荣。被人钟爱,被人使用,被人收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都把“毯”视为本民族的珍宝,都在用自己的文化和心力去丰富她,去升华她,让已经2000多岁高龄的“毯”依然美丽,依然多姿,依然青春。因为“毯”的绚丽,原本辽远和寂寞的边疆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

现代技术、工艺和设计的加入,让古老的“毯”文化有了更炫美的姿彩。仿佛十六七岁的少女,她的面庞每天都熟悉而陌生。正是这样一种熟悉,让人们觉得亲切和留恋;正是这样一种陌生,释放出新鲜、惊奇、期待和诱惑。维吾尔毯、蒙古毯、藏毯,这些“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原料、技术和工艺,个性是民族性格、历史和文化。“毯”文化的演进因为共性问题的解决而提速,因为个性的存在而丰富。

一代代的能工巧匠们,用青春和生命赋予了“毯”色彩和灵性。那些精美绝伦的图案和犹如神迹的创造,闪烁着他们心血的颜色。产品创作对于他们不仅是一种劳作,一种收入,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修行。最初的好胜和竞争心态,慢慢地演变成悟性和本能。他们的人生经历和那些被收藏的“毯”一样,都在宁静的背后深藏着震撼。他们的故事也许永远都不为人所知,但每一块值得收藏的“毯”,都保存着一段历史,珍藏着一段文明。

在世界日益变平的年代,消亡的风险时刻对文化多样性构成着威胁。“毯”文化没有风干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繁荣在中国边疆民族的生活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种犹如宗教般神圣的精神和力量,让“毯”文化变幻着新鲜的面孔,保留着亘古的精髓。习俗是对文化最完美的传承方式,生活让文明保持着最鲜活的状态。

从大漠驼铃的古老丝路,切换到生机勃发的新丝绸之路,“毯”文化从一种新鲜的点缀正在演变一个征途的主题。品牌力量的加入,让一个古老的产品进化为文明复兴的图腾。东方地毯在新丝绸之路上播洒着一路的美丽,一路的风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