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我国的奶农“倒奶事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奶业市场竞争的一种阵痛和整合现象,其深层次原因,一是整个产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再就是与全球性“过剩”、与公众对国产奶信心相关。

“奶农倒奶”呼吁构建政企利益共担机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孙赵兵

“奶农倒奶”呼吁构建政企利益共担机制

最近,山东、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相继曝出乳企拒收奶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中学教科书上所描写的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大萧条景象。其实,“倒奶杀牛”现象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无法抵御成本上升、奶价下跌等风险时,中国奶农唯有靠这一方法止损。那么怎么解释“社会主义倒奶”和“资本主义倒奶”呢?提出这种惊人之问的,不是我们,而是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的真题。

奶农倒奶杀牛事件绝非今天独有,曾多次发生。“倒奶”甚至“杀牛”,对散户奶农而言,都是不愿见到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需要倒奶的情况,无非是农产品往往会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在奶产品的波动中,摆在奶农面前只有三种选择。

首先就是“降价出售”或叫“抛售”,这点由美国1927年到1933年的牛奶滞销已经证明,这对于奶农是不可行的。

再就是“待价而沽”。这点在楼市体现比较明显,但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奶农。因为牛奶保鲜很困难而且成本很高,等到变质时再倒掉,已经付出了无谓的成本。

还有一种就是“倒奶杀牛”。这种看似残酷的做法,实际是奶农最优选择。

因为牛奶无论是倒掉或是用来浇地或者用来喂猪,整个牛奶市场就由供大于求朝着供求平衡方向发展,价格自然不会再跌。甚至奶牛杀了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大家可以简单算一算:一头产奶的牛,每天吃掉饲料和草料的总价在43元左右,而一头奶牛每天所产鲜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鲜奶进入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3.3元/公斤,这样一头牛一天下来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除去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种成本,一头牛算下来每天的净利润就10元左右。进入2014年11月下旬,河北奶农的奶牛所产鲜奶每天有20%交不上去,也就是一头牛至少4公斤交不上去,4公斤鲜奶的价钱是13.2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都在亏钱。所以这个时候,杀掉奶牛以低价卖掉,也成了不二选择。

所以说,今天的这种奶农“倒奶事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奶业市场竞争的一种阵痛和整合现象,与有些人提出的“经济危机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要追究深层次原因,首先是整个产业上缺乏长远的规划。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相互独立,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之下,世界市场不断向一体化发展。即使是导致“倒奶杀牛”事件的“生产过剩”,也有全球性“过剩”的原因。由于生产条件、养殖环境和技术等原因,国产牛奶的质量总体上确实比不上新西兰等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在市场整体“过剩”环境下,国内的奶农自然敌不过奶业生产“巨头”。最后,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社会信任危机至今未能完全修复,民众对国产奶依然信心不足,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情愿高价购买进口牛奶。在此情形下,进口奶制品应需而入,整个国产奶制品产业链遭受巨大冲击。

要让“倒奶杀牛”不再上演,还需要从长远和现实两个维度入手。采取应急措施,出台应急政策,落实奶农救助补贴,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让奶农渡过“难关”,给整个国产奶业保留相应的竞争实力。从长远规划,一方面,要构建现代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企业奶农的利益共担机制,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改善奶牛养殖的环境和技术,提升牛奶品质。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倒奶杀牛”现象。(作者系宏源证券分析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