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利另辟蹊径
联袂新大洋再造知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吉利另辟蹊径联袂新大洋再造知豆

“当初吉利造汽车,大家称董事长李书福为汽车界里的鲇鱼,如今吉利已经长成了老鲇鱼,那么此次新大洋牵手吉利,就是要做汽车界里的小鲇鱼。”新大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面对自己台州的老乡李书福,难掩与之合作的兴奋之情。

2015年1月10日,吉利控股集团与新大洋机电集团在甘肃兰州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新大洋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新大洋与吉利各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份,在资金投入上,吉利投资50%,新大洋投资30%,另外还引入金沙江创投基金20%的投资。

新大洋与众泰汽车合作一年后,再度布局微型电动车领域,与吉利联合打造微型纯电动车品牌知豆。而未来在知豆品牌店里将会共同销售“众泰知豆”和“吉利知豆”。在“众泰知豆”产品上市之后,新大洋为何还要与吉利“联袂”?两个老乡间的牵手也给了外界更多的猜测。新大洋嫁吉利破“准生”难题

如今,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成为雷军形容的“站在风口,猪都会飞”的风口,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是“准生”资质却让这些激进分子望而止步,新大洋也是其中之一。

在吉利·新大洋合资公司的媒体沟通会上,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全国汽车标准委电动车辆分委会副主任陈全世教授当场纠正了外界的一个质疑,“知豆并不是低速电动车,它是微型电动车,两个概念不一样。”之前,众泰知豆在有“低速电动车之乡”称号的山东临沂上市,并且合作伙伴众泰的优势就是低速电动车,新大洋很容易被外界贴上低速电动车的标签。

“在电动车领域,我们已经研究了8年,但之前却一直没有产品。”鲍文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无奈地表示。去年,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涉及研发期限和知识产权的要求,新大洋都符合标准,唯一欠缺的就是整车生产线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这次我们是借吉利·新大洋合资公司的名义申请的生产资质。”鲍文光并没有对记者掩饰借吉利破解“准生”难题的现实。吉利“广泛联合”初现雏形

获取“准生证”之后,之前吉利兰州生产基地也更名为知豆电动车兰州基地,用于与新大洋一同生产知豆电动车。据吉利内部人士介绍,兰州基地之前主要生产吉利自由舰,但是按照企业最新的产品序列调整,自由舰将退出市场,10万辆产能正好用于生产全新的知豆电动车。

当然,吉利自由舰的生产平台并不能与知豆通用,首先车型尺寸就需要调整。吉利兰州基地为此共投资3个多亿用于重新改造了生产线和设备翻新。“现在工厂里就摆着一辆smart,是我们用来对标的产品。”吉利集团副总裁张爱群借此来表明知豆生产线的品质。

如此高的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也让李书福听到很多声音,其中有人建议吉利“直接收购新大洋,会比成立合资公司更便捷,收益也会更多”。曾花费18亿美元豪购沃尔沃的李书福,这次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吉利在今后的新能源战略上将实行广泛联合,而单纯的收购并不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李书福对记者表示。

在吉利新能源的布局上,吉利与上市公司科力远联手开发混合动力技术,为了让这一技术被广泛推广,吉利宁愿让出那至关重要的1%股权,科力远占股51%。不仅如此,吉利与康迪汽车、衡远电池等企业均是实行联合战略,而非收购。“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开放的,哪家都不可能单独做大,知豆是我们在微电动车领域的重要布局。”李书福表示。二者合作深化众泰或退出

目前,吉利的“广泛联合”战略已经初见雏形。通过与沃尔沃合作突破高端电动车瓶颈,通过与康迪电动车的合作布局租赁和微公交领域,此外,通过海外收购Emerald电动车企进军商用电动车。面对如此“财大气粗”的吉利,此次合作不免外界质疑新大洋有“抱大腿”之嫌。

对此,陈全世对记者表示:“研发电动车其中最艰难的就是标准的制定,后来加入的一些企业没有前期积累,按照其他企业的标准去做,所以很难有所成就,而新大洋属于最早研发微电动的企业,吉利或许就是看上了它的前期积累。”

对于新大洋而言,牵手吉利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之前新大洋与众泰的合作模式是新大洋提供技术,众泰提供生产线。此次与吉利合作,不仅全面覆盖了之前的合作模式,还成立了合资公司,显然后者的合作更为深化。”新大洋副总裁温红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知豆D1是二者合作的开始,随后还会推出知豆D2、D3等系列产品。

随着二者合资公司的成立,外界的目光也转投到不久前推出电动车云100的众泰汽车,此景更像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的长安沃尔沃。记者在新大洋管理层中独家获悉,目前由于与众泰汽车的合同要求,依然生产众泰知豆,但是合同到期或停止与众泰的合作,全面转投吉利汽车。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