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5年1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多项前置审批减至两项半
投资项目核准制获企业点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崔敏

三十多项前置审批减至两项半投资项目核准制获企业点赞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将原先30多项前置审批精简为两项半,并明确2015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项目核准制改革。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对于精简诸多前置审批,不少企业深感振奋。有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投融资项目核准制将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进度,是企业期盼已久的改革。

改革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我国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一些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正在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一是精简与项目核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二是实行项目核准与其他行政审批网上并联办理;三是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四是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构建纵横联动协管体系。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改革首先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国有资本约束;其次是对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投资的一个重大利好;再者对打破金融垄断,促进生态多元化有重大意义。但是黄少安强调,政府一方面放宽行政管制,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法律和市场约束。

长城战略企业咨询部副经理董介成表示:“这项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更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和运营,通过试行PPP等特许经营方式,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支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工作,是投融资改革的一大创举。”

前置审批大精简企业叫好

按照《工作方案》的时间表,2015年6月底,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平台建设实现中央部门横向联通;2015年底,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实现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新机制,同时构建起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新机制。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表示,过去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是“串联办理”,即由一个部门办完文件后再转到下一个部门办,而现在是“网上并联”,即多个部门可同时办理,能极大提高办理效率并实现公开透明。

内蒙古正元置业董事长李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正元公司很多投资项目,从土地的招拍挂到最后办出产权证,大概要走二三十个部门,盖上百个公章,包括项目审批立项、规划审批、工程审批、预售审批、竣工审批等。但感觉好多审批都是重复的,光审图一项就要分工程审图、防雷审图、消防审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要跑好几次不同的部门,加上补充资料,光这一项就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投融资项目核准制改革后,实现并网联办,解决了我们最头疼的一个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节约了企业资源,更能加快项目进度,这项改革是房地产企业期盼已久的。”

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精简前置审批,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这两项前置。对于少数重特大的项目,也会把环评审批作为前置审批,就是30多项前置审批今后就保留这两项半。

罗国三同时强调,所谓取消了前置审批,并不是意味着不该做,而是该做的企业自己去做。

难题将在企业操作层面

《工作方案》明确了六项工作任务:清理、确认、修法、公布、立法、建网。

黄少安分析,在精简审批、放松行政管制的同时,我们的信用体系、信息体系如何完善起来是比较难的。短期内,由于各部门的信息规格不同,全国联网的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还是比较难,还有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也比较难。

董介成则表示,投融资改革的难题将体现在企业的操作层面,如何平衡企业的投资冲动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即微观上企业如何克服投资冲动、追求项目利益最大化;宏观上又不造成社会投资过热,形成资源浪费。

业内人士建议,应先建立几个试点先行进行网络平台建设,以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

黄少安表示,在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我们的重点投资导向还应该是基础设施方面,不一定是新建基础设施,而是将已有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相互整合。像机场、高铁、城镇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投资整合;还有一些通信系统需要打通行业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农信基础设施投资和城镇化进一步结合。

罗国三表示,分析投资发展和投资形势,就要多分析投资的结构、投资的方向以及投资本身的活力和投资的效益,多关心这方面的内容,恐怕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