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入口之争白热化
互联网企业竞速汽车制造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入口之争白热化互联网企业竞速汽车制造

在2015年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互联网概念汽车走俏的同时,中国市场也在掀起一场互联网公司做汽车的热潮。

三国杀格局隐现

自从去年年中阿里巴巴集团与上汽集团宣布在汽车方面的合作之后,乐视控股集团董事长贾跃亭也频频释放乐视互联网汽车的最新进展,另一家以做硬件著称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科技有关互联网汽车的消息也不断流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按照信息行业的发展趋势,汽车会成为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个信息入口。“电动车将来作为一个智能化的端口,这是很快就能见到的现实。估计十年内就会普及。”

中国互联网领域第一起公开涉足互联网汽车的案例发生在2014年7月,阿里巴巴与上汽宣布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开展在“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

3个月后,上汽集团信息系统部执行总监张新权又在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透露,同阿里巴巴联合研发中的互联网汽车将采用yunos操作系统,该车将于两年后推出。

在阿里巴巴之后,另一个大张旗鼓地进军互联网汽车的当属做互联网电视而知名的乐视。乐视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乐视早在2014年春节之前就开始筹划智能电动汽车和车联网项目,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项目。

近日,回国之后的贾跃亭多次暗示互联网汽车项目将成为乐视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在乐视超级电视年度总结会上,乐视互联网汽车项目高层集体亮相,详细介绍了乐视汽车在人才和研发方面的更多动态,但是没有透露乐视汽车上市的时间表。

至于小米汽车则更多还停留在传言上,消息称,从雷军身边亲近人士得到消息,小米汽车(内部代号“米斯拉”)已经开始量产,代工厂商为国内某大型B开头厂家。这个“某大型B开头厂家”被认为是比亚迪,但比亚迪官方目前还没有确认。

除了风头较盛的阿里、乐视和小米,百度和腾讯也有互联网汽车的外围产品面世,但是整车项目暂无更多的消息。

自主贴牌两种路径

同是互联网公司做汽车,并且都在寻求传统汽车厂商的合作,三家公司做互联网汽车的思路又有明显不同。

从阿里巴巴与上汽公开的合作内容来看,阿里巴巴主要为上汽提供阿里云操作系统,以及阿里系高德地图、阿里通讯、虾米音乐等互联网服务,可能产品会冠以“阿里”字样,但是阿里并不涉及汽车硬件的制作。

这实际上是一种贴牌的思路,而从现有信息来看,小米汽车也应当属于贴牌方式。以比亚迪为代工厂,由比亚迪提供汽车传统硬件配件和组装,小米仍然只做其擅长的部分,即互联网汽车的操作系统研发。

据悉,早在2014年4月,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在一次公开场合就提出“汽车企业未来可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的贴牌制造商”的观点。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国锋在几个月后的某活动上进一步透露,“北汽正在与乐视商讨战略合作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理论上来讲,找汽车公司代工是全无汽车基础的互联网公司造车的最便捷路径:一是可以解决缺欠传统汽车研发、生产的技术和资金问题;二是可以规避“电动汽车必须有至少三年汽车生产经验”的资质限制。

但是,乐视汽车的做法不只是贴牌,乐视控股的车联网CEO何毅日前表示,乐视在与北汽密切交流的同时,不排除会跟其它汽车公司的沟通和交流。乐视将通过完全自主研发,掌握自主的技术,能够打造一款真正的国产电动汽车。

卖汽车更是为了卖服务

对于乐视汽车的商业模式,乐视控股集团智能终端COO梁军坦言,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加应用的生态模式已经在智能电视领域得到实践,未来还会在更多的垂直领域渗透,汽车将是未来乐视生态下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不过,乐视做汽车也不是完全照搬做电视的经验,何毅表示,汽车跟消费电子类差异明显,比如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都比较长,终端在运算能力、机动性上要求更高,而且与用户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乐视的互联网汽车生态系统肯定会有针对性的做法。

“比如终端这块,我们会考虑汽车终端的特点,做出创新性的安排。最简单的是可以发现汽车的触摸屏,在汽车里不仅仅是显示,它更多承载了互联网数据的交互能力,这些注入我们新的生态互联网系统里以后,将会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何毅说。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做汽车的大致思路,不只是卖汽车,更多的是以汽车为入口,抢占用户在汽车时间内的互联网需求市场。

而得益于多年积累的更为庞大的闭环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汽车中能够提供的服务自然更为丰富。据悉,阿里巴巴与上汽的汽车产品除了接入其C端的互联网服务,还包括乐视生态所不具备的旅游、地图等,为上汽提供的B端服务也在探索中。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