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5年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资人锁定“高净值群体”
股权众筹新规遭质疑多数平台或面临业务调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崔敏

投资人锁定“高净值群体”股权众筹新规遭质疑多数平台或面临业务调整

2014年12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平台、投资项目和投资者做了明确规范和限制。业内认为,这标志着股权众筹监管大幕将缓缓拉开。

然而,消息刚一发布就引发诸多争议,焦点则集中在对投资人的资产要求上。《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为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单位,或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以及投资单个融资项目的最低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单位或个人。

不少平台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此高的门槛将把90%的投资者拒之门外,而平台业务将面临大的调整。约90%的普通投资者或被拒之门外

“天使街在此之前只做了投资人最低年薪10万的规定,如果按照《管理办法》这样的准入门槛,就将90%的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并且平台也很难去核实投资人的资产状况,即使投资人提交了资产信息、收入信息,平台也很难去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天使街CEO刘思宇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初衷是打破门槛,准入门槛的限制是与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理念相背离的,没有做到真正的开放和包容,所以这个监管规则推出的可能性也饱受质疑。

银杏果CEO祝佳嘉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按照这个规定,银杏果平台95%的投资人都达不到准入门槛的要求。因为监管规则对投资人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很多人处于观望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接受采访时表示,《管理办法》对投资人这几项限制性的规定对众筹平台的发展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该《管理办法》落地实施,不能面向普通大众的股权众筹平台势必会缩窄资金来源,很多平台将面临大的调整和转型。

大家筹COO周赵良也表示,大家筹平台有20%左右是专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80%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约50%左右能达到准入门槛,这个监管细则出台的话,平台就得做一些大的调整。

“大家筹规定每个项目的最低投资额为项目融资总金额的2%,每个项目最多投资者不超过50个人,那么1000万的项目投资人最低投资20万就可以参与,与《管理办法》中投资单个融资项目的最低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单位或个人的规定相去甚远。我们没有对投资人的资产状况进行规定和审核,因为银行资产信息多数投资者是不愿意公开的。”周赵良说。

刘思宇强调,高净值人群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多,这样的目标人群并不能够有效活跃股权众筹的未来发展。提高投资人准入门槛对于小微企业融资、小微天使投资都是有不利影响的。刘思宇建议应该设定分类的投资人准入条件,划分多层次投资人资质限定及投资准许额度,让更多人参与到金融投资中,享受金融福利。多数平台选择暂时观望

虽然《管理办法》受到不少争议,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证券法大改和公募版股权众筹监管规则出台后,股权众筹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祝佳嘉表示,由于股权众筹本身风险很大,因此私募版股权众筹监管肯定会比较严格,并且,只要是私募版股权众筹就会有合格投资者的概念。而公募版股权众筹监管规则出台后,对行业的监管将更为严格,大的投资机构更容易拿到牌照,小平台虽然难但也有一些机会,在公募版股权众筹监管细则出来之前包括银杏果在内的很多平台都会处于观望状态。

刘思宇也表示,监管细则还没有落实之前,天使街的既定战略布局不会做出调整。

周赵良则认为,目前大家筹在实名制注册方面还是比较符合《管理办法》的要求的,而在审核投资人金融资产这方面才是真正的难点,但在细则真正落实之前不会有大的战略调整。中国股权众筹尚处婴儿期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27家股权众筹平台,其中大部分股权众筹平台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交易规模不大,盈利能力并不强。

刘思宇分析认为,中国的股权众筹市场还处于婴儿期,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发展瓶颈。一是大众积极性较低,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投资。二是信用问题,众筹平台的运营和模式以及对项目的把控都是投资者考虑的因素。

祝佳嘉则表示,新的监管政策会让平台的业绩有一个低迷期。但还是很看好股权众筹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将走出更多的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创业和投资的机会。

周赵良表示,目前中国的股权众筹投资氛围还不是很浓,普通人的投资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还是要以一些专业投资经理和投资机构来引领民众,既起到资金的杠杆作用,又降低因缺乏投资经验而带来的风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