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5年1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维码支付开闸在即
推广成本或成硬伤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二维码支付开闸在即推广成本或成硬伤

备受市场关注的二维码支付问题终于再次被业界提起。

“二维码支付在安全问题上已经得到了解决,技术标准意见稿的第五稿已经报送相关监管部门,相信应该是最终版的意见稿了。”日前,有一直参与二维码支付监管方案的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自去年3月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以来,该支付模式一直处于“默许”推广的灰色地带。官方层面虽然表示是“暂停”,但至今整整10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出来。最终版本生成送审

去年3月13日,央行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央行相关负责人随后透露,将组织对相关业务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相关支付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序推出。

一个月后,当时尚处于筹建阶段的阿里巴巴蚂蚁金融集团副总裁胡晓明透露,阿里目前正在央行的带领下制定和完善二维码支付标准。在他看来,因为诸多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因此标准出台不会太快。

从那以后,二维码支付标准再无新的消息传出。

而按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在叫停二维码支付之后,央行就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交由中国清算协会,后者和央行支付结算司、科技司、反洗钱局等5个司局,联合成立了一个调研小组,中国银联、支付宝、商业银行等产业链公司都有参与。

“央行叫停文件中,说二维码支付最大的问题是安全。开始起草标准的时候,我们论证最多的也是如何保证安全。论证了一遍又一遍大家发现,安全不是问题,做二维码支付的都是银行、支付宝这些大公司,在安全保障上已经做得很到位了。”知情人士说。

最新消息称,目前二维码支付标准的最后一版意见稿,包括机具标准、生成等标准都已成形,已经报由上述五个司局组成的调研小组审批,通过之后,还要报送央行主管副行长审批,再次通过的话,二维码支付标准或能正式出台。二维码支付暗中发展

尽管央行明确发文“暂停”二维码支付,这种移动支付方式始终都在暗中发展,特别是进入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这种“暗中”发展更是相继浮出水面。

去年9月,微信低调上线了“刷卡”功能,用户在指定商超购物,只要向商户出示微信“钱包”中的条码或二维码,商户扫码后就能收款。针锋相对的支付宝自然不甘落后,借助“双十一”、“双十二”两大购物狂欢节,支付宝也加大了对二维码支付的线下商户推广。

易宝系公司哆啦宝(北京)有限公司也在近期推出了一款支持二维码支付的哆啦开店宝,该设备可以直接将二维码账单显示在设备屏幕上或者打印在消费小票上,供用户扫码支付,也可以作为扫码设备扫描用户二维码账户实现扣款。

对二维码支付更为热衷的还有商业银行,《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去年年中的一次调查中就发现,当时已经至少有7家银行在低调推广二维码支付。近期,又有消息人士透露,邮储银行也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某商业银行一年推广手机银行(主要是二维码支付)的资金就有2.5亿元,“如果你(银行)不推这个事情,用户这边把钱存到银行,那边就转到支付宝、微信支付里去了,银行就成了给支付宝、微信打工的了,所以它一定要想办法让用户留住。”推广面临成本难题

不过,即便二维码支付被官方获准推广,仍然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成本问题。

哆啦宝联合创始人白川透露,以餐饮行业为例,中国有500万家餐饮企业,做餐饮收银系统的软件企业大概有1000家,累计大概有5000多个收银系统的版本,要想使得这些收银系统统一接入二维码支付,将是极其复杂的工程。

“做二维码设备没问题,但是做了之后,软件企业得找餐饮企业一家家升级,那这个钱找谁收?你找餐饮软件(企业)收钱,餐饮软件(企业)肯定不愿意;找餐饮企业,餐饮企业现有的收银系统还能用,也不愿意多花钱去升级,事情就做不下去了。”白川说。

白川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改变餐饮软件的现状,做一套能够生成二维码的设备。在这方面,哆啦宝用了接近一年半的时间研发了哆啦开店宝设备,只需要一根数据线就可以接通所有收银系统,而且生成的二维码可供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统一识别。

不过,虽然省去了收银系统软件升级的费用,附加的二维码设备的支付却是不争的事实,白川没有透露其设备的销售价格。

有接近哆啦宝的人士透露,第三方支付传统的费率收费模式已经进入红海,哆啦宝会通过开放平台,接入营销、Wifi、App定制等增值服务,往O2O服务商方向发展,建立多重盈利模式,“这种情况下,硬件免费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