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5年1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在建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或者服务品牌的同时,雇主品牌也日益受到重视。雇主品牌作为企业品牌的一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不但能帮助公司在人才市场上获得先发优势,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雇员的性价比。

“最佳雇主”启示劳资双方可以双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雪峰

“最佳雇主”启示劳资双方可以双赢

岁末年初,新一轮的员工跳槽也在酝酿之中。“如何留住员工”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对企业而言,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老三篇”,雇主自身的品牌建设也日益受到企业重视,这一点,从年末组织的各类型、各层级的雇主论坛、雇主评选、雇主排名中可见一斑。

其实,无论哪个组织评选的“最佳雇主”名单,对广大求职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榜单之外的企业也有借鉴意义。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雇主品牌论坛上,阿里巴巴、飞亚达集团、泰康人寿、大连万达、广东海印、远东控股等公司入选为2014年最佳雇主阵营,在这些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不但“雇主品牌”概念都无一例外地深入人心,而且在人力资源建设上,都日渐形成“3+1”工作机制。

雇主品牌建设源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近年来也受到中国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就以上述榜单为例,入围最佳雇主榜单的多是知名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竞争中的差距。而越往前几年看,同一榜单上,外资企业则是主打,这种变化与差距,其实也为中国更多的企业,在“对标”中突围提供了镜鉴。

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的一项调查表明,最佳雇主能创造比其他企业高一倍的利润增长率,最佳雇主的员工敬业度得分比其他企业高20%;最佳雇主的员工流失率较低,员工内部晋升率远高于其他企业。换句话说,这些最佳雇主和他们的雇员实现了劳资“双赢”———雇主们获得更可观的利润,雇员则享有更多的尊严和发展机遇。

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但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都是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或者服务品牌,这些品牌更多的是针对消费者而言,而雇主品牌作为企业品牌的一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能带来显性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市场,始终是一种双向的选择,雇主品牌就像产品品牌一样,能帮助公司在人才市场上,不但宣传企业文化和公司价值观,并提供了遴选人才的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雇员的性价比。有研究表明,一位初、中级员工流失带来的成本是其年薪的0.5—1.5倍,而中高级人才流失的成本为其年薪的2.5倍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员工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往往伴随生产效率而提高,雇主品牌强调的价值观也会帮助员工找到忠于雇主并持久的理由。

这些实现了劳资“双赢”的雇主们,正是其他企业借鉴学习和改进自身的“标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有机会进入这些“最佳雇主”企业内部感受它们成功的秘密和基因,但通过日常观察,研究者从阿里巴巴、飞亚达、远东控股等企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中观察到,这些公司取得的商业成功,“最佳雇员”本身就是个加分项。

一家企业,能够在“最佳雇主”评选中胜出,能够获得雇员和客户的赞誉,往往都与他们所坚持的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有关,也与他们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广东海印集团对雇主品牌的定义就包含了内外两方面的内容。他们认为,雇主品牌是雇主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并和企业品牌保持一致。外部,在潜在的雇员中树立品牌,使他们愿意到公司来工作,为公司树立最佳工作场所的形象;内部,在现有的员工中树立品牌。

与卓越的企业进行“对标”,就是要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提升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当然,并非所有求职者都能成为“最佳雇主”麾下的一员,也并不意味着只要进入了这些优秀企业就等于得到了一个金饭碗。恰恰相反,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并成为行业佼佼者,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每位雇员的付出与奉献,正是那些优秀雇员成就了那些“最佳雇主”。

因此,面对一份“最佳雇主”榜单,榜单之外的企业要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并在对照与学习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指望这份榜单为自己的择业之路指明方向的求职者,也需要检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只要劳资双方在“对标”中提升和改进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劳资双方的“双赢”。(作者系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